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劳模风采录】从普通“小工”到技术“大拿”——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有

时间:2021-05-07 18:00:23 | 来源:太行日报

从普通“小工”到技术“大拿”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有

□本报记者 郭超凡 马泽华

见到王有时,他正在对现场施工项目的进展情况、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巡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随身携带,有什么想法就及时记录下来。这已成为王有的日常习惯。

王有是黑龙江人,凭着学生时代对化工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热爱,1990年大学毕业后,便投身到化工生产,从尿素车间的一名普通员工到如今的总工程师,一干就是31年。

2012年,氮肥市场进入了低迷期。为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王有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组建了平均年龄在38岁左右的研发团队,吸纳了集团劳模及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共108人,并先后成立了气化技术组、锅炉技术组、合成氨技术组等23个技术攻关小组。王有告诉记者,工作室制定企业标准6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其中8项已在生产运行中转化应用,并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杂志公开发表科技论文。尤其近三年,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生经济效益300余万元,为公司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谈起最令他骄傲的研究成果,莫过于车用尿素的生产方式。车用尿素又名柴油机尾气处理液,它可以脱出柴油汽车当中尾气的氮氧化物,让柴油车的尾气达到排放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由于是新产品,各技术研发单位对车用尿素生产技术高度保密。于是,王有带领创新工作室攻关团队精心研读车用尿素国家标准,逐字逐句进行领会。经过6个月的技术攻关,他们终于绘制出车用尿素工艺流程图、设备管线布置图、设备图,以及相应的技术操作规程,于2017年3月试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车用尿素。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他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创新工作室成员郭子苇回忆,“在一次巡检过程中发现造气冷凝液回收槽有蒸汽溢散的现象,我们立马进行设计改造,王总拿到这个图纸以后,觉得还有改进空间,光图纸就修改了三四次,改造完成后最终达到了回收冷凝液和余热的成效。”同为工作室成员的任玉兵深有感触,“王总是个精益求精的人,当时我们研制的锅炉烟气脱硝专用溶液,甲醛含量其实已经达到标准了,但他还是不满意,要求我们通过改进工艺、操作,进一步降低其指标含量。”对他人要求严格,对自己更是“苛刻”。每天早晨七点半,王有就准时到达现场进行巡检,八点半参加调度会,对当天要开展的工作及注意事项进行逐一安排,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问题。这样的巡检每天至少两次,遇到生产受阻,留守厂区更是家常便饭,疲惫之时,真是站着都能睡着。2007年,当时担任尿素车间主任的王有,一心扑在工作中。在一次巡检过程中,他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了下来,崴伤了脚,但由于当时厂区系统处于原始开车时期,时间紧,任务重,无暇顾及自己的脚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导致关节错位,留下病根。

王有表示,“我热爱氮肥事业,能把兴趣和爱好变成一番事业,感到很快乐。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有理想、有创新开发精神的年轻人,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来。”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王有先后获得了晋城市“2010年度安全生产先进工作者”,2018年及2011年晋城市“优秀共产党员”“第七届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7年晋城市政府“五一劳动奖章”,2020年“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