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中国日报》山西专版报道了我省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变化——
【中央媒体关注山西】山西:向新而生 破茧成蝶
5月11日,《中国日报》5—8版山西专版报道了山西近年来在经济建设、脱贫攻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发展变化。专版聚焦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现山西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向新而生;聚焦“手撕钢”“大数据”创造的价值,展现山西高质量发展,从“制造”到“智造”的嬗变;聚焦太行新画卷、吕梁新篇章,展现山西脱贫攻坚成果;聚焦“右玉精神”不断接续,展现山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在黄土地上创造绿水青山“绿色奇迹”。
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
山西,被称为“煤炭大省”,随着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山西省坚持去产能与发展先进产能相结合、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行业转型优化升级相结合,不当“煤老大”,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减、优、绿”成为晋煤改革转型一以贯之的关键词。
坚定不移去产能,是煤炭行业脱困转型的关键。在壮士断腕的改革决心下,山西去产能成果显著。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山西省煤矿数量由1078座减少到900座以下,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15685万吨/年,全省煤炭总产能由14.6亿吨/年减少到13.5亿吨/年。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全省加大了绿色开采、智能开采技术的力度,曾经的落后产能正一步步转化为带着“绿色”与“智慧”标签的先进产能。
山西啃下了体制机制这块“硬骨头”,大大提升了煤炭行业集中度,由“七煤并立”变为“两煤争艳”,为山西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0.015毫米,薄如蝉翼,轻松用手就能撕开,这种享誉全球的“手撕钢”,产自中国,出自山西。
“手撕钢”被称为钢铁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它的问世,为中国制造提供了高端基础材料,为国际超薄不锈精密带钢指引了新的方向。
不断创造记录的“手撕钢”只是“十三五”以来山西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山西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创新潮已起,动能竞奔流,每一个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都在为山西这个资源大省带来巨大影响力。当变化由地上延伸至地下,科技也在成为山西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燃点”。
山西智慧矿山通过5G应用,实现了煤矿智慧化管理,解决了煤炭行业的诸多痛点问题。截至目前,山西已累计开通5G基站16281座,开通率居全国第一方阵。
山西另一张亮眼名片——有机旱作农业正成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引擎。
此外,山西药茶正作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典型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山西品牌。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回望,山西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
脱贫攻坚书写新篇章
左权是革命老区,也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贫困区。
近年来,左权县充分运用脱贫攻坚带来的政策、资金资源和体制机制等优势多方发力,2019年4月正式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
着眼“抗战记忆”的红色旅游、围绕民歌艺术的左权民歌汇,也在这座太行山中的英雄小城共同构建起“民歌文化、红色文化、太行风光”这3张文化名片,正为左权实现老区持续健康发展,打造太行板块旅游新高地发挥出巨大能量,一同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续写出“太行精神”的锦绣篇章。
吕梁山是山西另一片英雄的土地,同时也是山西脱贫攻坚的另一主战场。
数据显示,到2019年底,吕梁全市累计实现了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1.7万户58.5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18%。截至去年,全市剩余2504户5312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看得见的“右玉精神”
朔州市右玉县地处山西省西北部,紧邻毛乌素沙漠,自然条件恶劣。经过一代代右玉人70多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林草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0.3%提高到现在的56%,“不毛之地”终变“塞上绿洲”。
一年春风又绿,立足“塞上绿洲”放眼全省,“右玉精神”早已在三晋大地上蔓延成无边绿意。
在“右玉精神”接力棒的传递中,山西省生态环境正不断改善。数据显示,全省每年营造林40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8.03%增长到如今的23.18%,全省森林总面积达5450.93万亩,达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好水平。
目前,山西已进入“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新阶段,下一步将持续推进宜林荒山绿化,为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6%储备资源。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