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亦名端五,古称天中节。端午又叫做端阳,盖端者始也,为阳极之日,夏季热浪在此时开始,所以叫做“端阳”;是月菖蒲盛开,故又称为蒲节;到了民国定为夏节,也叫五月节;民国十九年,通令改称重五节,又叫重午。相传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就以这日为纪念屈氏的令节,于江滨建了屈子祠,后人于是举行赛龙舟和吃粽子来纪念。民国二十八年,京沪文艺作家,以诗人屈原志节高尚,又决定此日为诗人节。有关端午粽子的最古名称叫做“角黍”,据西汉周处风土记里所述,乃以竹筒盛米烹而啖食,因又名筒粽。至于粽子的由来,据《异苑》里载:“粽子,屈原姐始作,五月以竹筒贮米,投水祭屈原,后人或以之祭先”。相传屈原之姐,为离骚里所云“女嬃申申其詈予”的女嬃,而在屈原诞生地的湖北省属的秭归县境内,尚有女嬃庙。隋唐以后,粽子的花样百出,名目繁多,最著名者有九子粽、百索粽、角粽、锥粽、菱粽、称锤粽等。如蔡云《吴歈》诗云:“称锤粽子满盘堆,好侑雄黄入酒杯;余沥尚堪祛五毒,乱涂儿额噀墙隈。”到了宋时,还发明了竹箨做的裹蒸粽,而裹蒸是用糖和糯米香药松子等物,以竹箨裹蒸者,即所谓角黍也。苏东坡于《皇太后阁六首》诗有云:“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包苞万里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馔里得杨梅。”也许是粽子性甚黏滞,在粽里加些酸味的杨梅可以帮助消化吧?端午节除上述民间风俗外,尚有午时书、午时水、午时粥、浴兰阳、斗百草、作枭羹、射粉团、不举火、迎婆神祠郡守、制蟾蜍药、挂钟馗像等之举,成为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了。
文/王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