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北宋苏汉臣《百子嬉春》图

时间:2021-06-04 08:00:56 | 来源:山西日报

20210604_e37482fb578756bff5c0655701887f2c.jpg

北宋宫廷画家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以极细腻的笔法刻画百子嬉戏游乐的场面。此图在不大的篇幅中画出一百位婴孩嬉戏之状,表现了儿童顽皮好动,喜欢模仿成年人的心理。画中的孩儿三五成组,在一起玩耍,相互呼应,欢快与喧闹之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图画工精细,把玩耍中的儿童刻画得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惟妙惟肖。画中的游戏内容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一幅宋代的民俗百态风情画卷,概括地说有“武玩”和“文玩”两类。武玩有舞狮、蹴鞠、陀螺、坐花轿、偷枣、放风筝、对弈、玩滑梯、采莲花等。画面中最抢眼的是舞狮:一个小孩左手拿着绳索,右手牵着一头金镀眼睛、银贴齿的狮子,摇头摆尾,憨态十足,此狮是由两个小孩扮成。旁边3个孩子正在观看戏耍,组成一幅童子戏狮的舞蹈场面。狮舞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宋时期得到广泛的发展。在宋代的百戏中,有孩儿扮狮戏球舞,还有狮豹合舞。蹴鞠是古代的足球运动,早在战国时期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宋代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陀螺是中国民间最早的娱乐工具之一,出现于后魏时期的史籍,当时称为独乐。其形状上半部分为圆形,下方尖锐。从前多用木头制成,现代多为塑料或铁制。玩时可用绳子缠绕,用力抽绳,使直立旋转。或利用发条的弹力旋转。宋朝时的“千千”,类似如今的手捻陀螺造型,它是由象牙做成、直径约4寸的圆盘,中央插上一支铁针为轴心,是古代宫女为打发时间所玩的一种贵族游戏,其玩法是将一个长约3厘米的针状物体,放在象牙制的圆盘中,用手捻使其旋转,等到快停时再用衣袖拂动它,让它继续旋转,最终比看谁的“千千”转得最久,谁就是获胜者。到了明朝出现了“陀螺”这个名词,成为民间儿童们大众化的玩具。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提到一首民谣:“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死,踢毽子。”从文中知民俗童玩的玩法是具季节性的,打陀螺成为春天的一项流行活动。坐花轿有“过家家”的意味,模仿成人娶亲的习俗。轿子是一种象征性的说法,通常是两个儿童将一只手握在另一只手的手腕上,另一手握在对方的手腕上成四方形,让另一个年龄较小的孩子扮演“新娘”叉腿搂脖坐在上面,出力抬着走的则算“轿夫”,边走边念念有词:“娶媳妇啦!”画的左上部描绘的是儿童放风筝的情景。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广泛的户外活动。文玩有傀儡、浴佛、礼佛,麒麟送子、抚琴、赏画、假寐、思考等。傀儡戏即木偶戏,木偶艺术是我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巧,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到了宋代已非常盛行,不仅广为流行于民间,而且成为儿童们的一种游艺活动。《东京梦华录》记载有“杖头傀儡、悬丝傀儡、药发傀儡”等名目。画中描绘了几名儿童正在表演傀儡戏,妙趣横生。画中的假山附近描绘的是浴佛情景。浴佛又称灌佛,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逐渐流行于朝廷和仕宦之间,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地普遍流行。该活动的主旨是提醒人们时时要保有一颗清静之心,观照自己的心是否清净,画中的几个儿童神情虔诚,将一尊佛像放入池中。画的右面是一群儿童礼佛场景。礼佛,就是向佛礼拜,忏悔吾人所造之业,以为灭障消灾、增加福慧的殊胜法门。画中有一尊佛像,两侧插有红烛,像前4个儿童装扮成佛教信徒模样,表情严肃,双手合掌,面向佛像低头鞠躬,嘴中念念有词,煞有介事,令人忍俊不禁。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是庆祝新年的画,纨扇,绢本没色,纵26.6厘米,横27.7厘米。此图原载《四朝选藻册》,签题苏汉臣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中的园林场景既丰富了画面内容,也对画面予以很好的分割,包括建筑物、庭院、花鸟树石等,内容丰富,充满趣味性。清乾隆皇帝在鉴赏此画时曾题诗一首:“春苑风和蔼戏场,狰狞头角总圭璋。问他粉本从何得,应在鲁论第五章。”

郑学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