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太行和顺魂》李波 著团结出版社本书收纳着和顺县3500年的历史风云,传承着和邑山川千年不息的精神气质,散发着梁余大地的泥土芬芳。这里有英雄的山,黄榆关、走马槽、支锅岭、阳曲山……雄关漫道、绝壁天险、战火硝烟。这里有英雄的人,赵奢阏与之战、石勒王者长啸、李阳纠纠老拳、王云凤勇斗奸宦、药济众誓死守城、杨晓昀忠烈千秋、杜祯祥勇斗敌顽、李招羊阳曲雄风。太行铁血,塑造了一个县的历史和人文,也满载着一个和顺人对故土的情意。李波学弟用了8年光阴书写了一封写给故乡和顺大地的情书——《铁血太行和顺魂》。他直言告白:“我与和顺在谈一场恋爱,我由被动进入了热恋……恋爱是痛苦的,不痛的爱无法叫恋爱。”故乡,是根之所在,是情之所系,是越长大越想回眸的地方。《铁血太行和顺魂》一书中有20多篇文章,以随笔散文为主,记录了李波对乡邦文化的蓬勃热情和孜孜研究。和顺是我第二故乡,山川人物自带一种亲切,不由地一次次捧读,感受作者蓬勃的热情和严谨的考据。他所写的地域和人物,我或多或少都略有耳闻,见他书中娓娓道来,难免被吸引,一点点去读,一点点去联想,一点点去抚摸那并不陌生的山峦、河流、人物……李波出生在阳曲山深处的七里滩村。70多年前,抗日期间著名的阳曲山反扫荡战斗发生在这里,为保卫八路军总部首长安全转移,六壮士跳崖殉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史诗。这里是李波生命的原点,是令他魂牵梦萦的家园。他用深情的笔触描写身边的古今人物,大明文人王虎谷,革命家、政治家杜祯祥,抗战英雄李招羊,发迹于李阳的后赵皇帝石勒……研究这些和顺名人的不乏其人,对乡邦文化的重视,大概是和顺文化人的一种传统。而立之年的李波,将积累的与故乡有关的史料,一点点梳理,厚积薄发,完成了一篇篇力作。《大明文人王虎谷》《杨晓昀:一腔沸腾的和顺血一部微缩的晚清史》《杜祯祥:一部共和国的成长史》三篇文章,花了近两年时间,购买史籍资料花费颇多,“那些别人感到平常的日子里,我却有被雷电击中的感觉,绝望、抑郁折磨着我,让我几乎要放弃写作。好在,那些痛苦的日子里,我经常能听到故乡的心跳。”人们对故乡最直接的记忆,应该是味觉。和顺山高林密,海拔高,寒冷,农作物以玉米、高粱、莜麦、荞麦等杂粮为主,百姓并不富裕。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硬豆腐、大拉面、栲栳栳、莜面瓜丝饺、莜面握猴、荒莜面……这些太行山人司空见惯的家常吃食,是游子思乡的最好表达。不同的是,李波写吃的美味,背后系着做美味的人,他们的命运,他们的爱和温暖,给这些简单的食物赋予了深意。文字中有股淡淡的忧伤,不是歇斯底里的发泄,不是袒胸露乳的揭露,含蓄、细致,有种克制的美感。这大约是我反复阅读,能够很舒适地思考的缘由。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没有人不经历生老病死,贫困或者病痛、残酷或者甜美,都是生活的真相。对于写作者而言,客观反映,深情描摹,一为记录,二为慰藉。有人说,写作者最初的作品都带着自传色彩。一旦推开了那扇门,就能领略另一番景象,会将记忆和现实融入更广阔的文学视野。《129师与八赋岭的情缘》一文,篇幅不长,作者紧紧抓住与八赋岭有关的历史事件,讲清楚了129师的壮大与发展、往昔与今朝,但相对而言,淡化了许多值得深究的点,如秦赖支队的来龙去脉、石拐会议的重要价值、上甘岭的英勇表现、空降兵军的前世今生等。囿于一地,而不及其余,思路自我设限,缺乏纵横捭阖的眼界和高度,无形中,就浪费了一个考据历史的好选题。将这个想法与李波交谈过,不想到辛丑年春天,他就以《石拐会议》为题,写了8万多字。谈起石拐会议,不甚健谈的李波滔滔不绝。他的写作以1937年8月22日的“洛川会议”为起点重心写了八路军出师山西到1937年11月14日石拐会议结束的历史事件,当时,太原失守,华北正面抗战结束,国民党一溃千里,以浓墨重彩的的笔法描写了八路军南移战略以及在11月上旬的一周时间内中共中央前方军委、八路军总部、129师在石拐召开的4次会议,这一系列会议合称为“石拐会议”。石拐会议是八路军开始全面实行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的标志,是基本确定八路军在山西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态势的标志,是着手开辟敌后战场的标志。从此之后,八路军以山地游击战、根据地建设、持久战三位一体战略战术为抓手,在敌后拖住了50万日军、300万伪军,毙伤日军20万,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力量。恰逢建党百年,同去采访新闻前辈百岁高龄的刘江,老人看后评价甚好,鼓励李波充实内容,尽快出版。在晋中市百人百业讲百年活动中,李波开讲“石拐会议”,已经做了不下二十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铁血太行的辉煌。有作家说过,从事文学创作,少年时可写诗,青年时可写散文,中年时可写小说,老年则可研究乡邦文化。人生无定式,千人有千面,如何写作本也是很个人化的事情。李波从他熟悉的故乡写起,走进了太行山抗战的悲壮之中,走进了金戈铁马的历史风云之中……期待他能够从小我的爱恨情仇中走出来,以大我的胸怀去接纳更广阔的世间百态和历史的波云诡谲。那将是另外一番天地。但愿《铁血太行和顺魂》是一块敲门砖,能够让李波从“情书”般的自我写作,转向更包罗万象的人文历史研究,或可走出一条明亮的路。
周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