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来陵川听听“军工十厂”的红色故事

时间:2021-06-17 08:00:19 | 来源:山西日报

20210616_577ba52214b7af961916f444ae4ba116.jpg

20210616_e22b167bf6331441d05e2221132a1f25.jpg

今年入夏后,陵川县平城镇义汉村包村干部赵永红就忙得不可开交。临近端午节,他的忙碌节奏也没有放缓。2011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义汉村发现了一个对外称为“新华公司”的“晋冀鲁豫军工十厂”(以下简称“军工十厂”)的兵工厂旧址。(山西晚报2011年3月16日予以报道)义汉村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红色文化氛围浓厚的古村落,是陵川县重点革命老区村之一。抗战期间,黄克诚率领344旅在秦寨村(今义汉村)组建成立了八路军第二纵队,抗日英雄任义汉在此壮烈牺牲;军工十厂是义汉村的第三处红色资源,其影响力也更为深远。地处巍峨太行山深处的陵川,蕴藏着丰富的红色基因: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诞生地、千名号兵出太行……2018年,央视《国宝档案》对军工十厂进行详细报道。随着挖掘研究的逐步深入及媒体的广泛宣传,军工十厂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近些年来,陵川县委县政府划拨专项资金对军工十厂旧址进行修缮保护,县委组织部将其作为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基地进行重点打造,文物部门将其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2017年开始,作为平城镇政府派驻义汉村的包村干部,赵永红先后多次东到河北武安,北上长治、太原,南下河南焦作,走访宋世财、崔清和、任存保、路金栓等多位健在老兵工,以及崔长永、贺大捷、李银锁、王礼和等十几位已故老兵工的后代,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口述资料和实物资料,进一步丰富了军工十厂的红色历史,为筹备中的晋冀鲁豫军工十厂纪念馆积极准备。“老兵工”心系义汉村军工十厂旧址被发现的消息传出,这座隐姓埋名太行山深处的兵工厂引起外界关注。2018年5月23日,随着首届义汉红色乡村摄影展的举办,红色义汉越来越受世人所注目,当年许多曾在义汉村工作过的老兵工及其后人纷至沓来。2018年4月14日,河南省焦作市龙卧村的崔世朝专程到义汉村。1946年6月,位于焦作的新华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华公司)组织千余名工人拆卸煤矿机器,搬运物资,备战上山。龙卧村近百人举村参与了搬迁工作,他们手提、肩挑、背扛,将机器设备安全运送到了山西。崔世朝的爷爷崔长永当时是新华公司三厂(机电厂)副厂长,是此次搬运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义汉村,崔世朝等人参观了军工十厂弹药库旧址等祖辈亲人曾经留下的足迹。1893年出生的崔长永,从一名夫役,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人,参与、见证了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王褚农民抗租等重大历史事件,见证了焦作解放的历程。2018年5月5日,义汉村党支部书记任和平等十余人前往焦作,回访崔长永的家乡——龙卧村。当时,担任平城镇政府副镇长的赵永红一同前往,其间得到了一条线索:崔世朝的叔叔当年随军工十厂到了陵川,后又去了长治惠丰厂,名叫崔清和,已是年逾九旬的老人。2020年,赵永红找到了已95岁高龄的崔清和老人,听老人讲述了难忘的战斗岁月,还惊喜地发现了一张崔清和当时在军工十厂拍摄的珍贵照片。尘封的历史已过去70多年,但老兵工与革命老区人民结下的革命友谊却从未淡去。2018年6月2日,在儿子宋跃平的陪伴下,90岁的宋世财从长治回到义汉村寻根。宋世财曾经在军工十厂工作过。1928年出生的他,17岁参加革命。1945年4月陵川解放后,随部队南下至河南参加了解放焦作战役,为焦作解放作出了贡献。1946年秋,宋世财奉命随军工十厂转移到义汉,参加兵工厂的初期建设、炮弹制造、吕祖堂地下兵工厂建造等工作。1949年秋,由于战争接近尾声,炮弹需求量减少,军工十厂奉命撤销并逐步迁往长治。1950年,宋世财随最后一批机器设备调至长治南石槽军工二厂。1979年担任淮海机械厂保卫部副部长,1989年离休。宋世财的到访,对义汉兵工厂历史的补充完善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尽管时隔70多年,宋世财看到依旧保存的军工厂遗址,仿佛又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希望义汉红色遗址,作为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辈的珍贵遗产留给子孙后代,不仅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最形象的教材,也是开发红色旅游的重要资源。太原寻访“老兵工厂厂长”在首届义汉红色乡村摄影展上,赵永红拍摄的作品《兵工厂牵出跨省革命情缘》,获得了优秀纪实奖。从那时起,他收集与军工十厂有关史料的想法越来越迫切。赵永红查阅《山西军事工业史稿》得知,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军工十厂是晋冀鲁豫边区19座兵工厂之一,其前身为焦作备战上山的新华公司,开始共有工人1000余名,后来随着规模扩大增加到2000余名。1946年8月—10月,兵工厂刚建厂时,由新华公司三厂(机电厂)厂长武万善任代厂长,1948年3月任命李薪为厂长、武万善为副厂长、袁凤鸣为协理员。另据《焦作煤矿百年史简明读本》和《中共焦作党史》记载,1946年6月,国民党重兵进逼焦作,新华公司搬迁机器设备、备战上山时,武万善是当时的总指挥。“可以说,武万善是军工十厂的主要领导,他经历了这座兵工厂从迁移、建厂直到生产的全过程。”经多方了解,赵永红得知武万善之子武丁平在太原居住的信息,欣喜之余立即前往太原进行走访。武丁平是武万善的长子,在家里排行老四,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弟弟。据武丁平介绍,他的父亲,祖籍河北省武安,1938年1月入党。1937年8月,在临汾参加了八路军组建的第一支炮兵团,之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半年;1938年9月至1945年8月,在晋察冀军区修械所、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工具厂工作,是一名太行老兵工。1945年9月,焦作解放后,为了提高晋冀鲁豫边区军工水平,他父亲和数十名军工技术人员被边区政府专门派到焦作接收焦作煤矿先进的机器设备,并被任命为三厂(机电厂)厂长。武万善上任后,立即组织工人修复机器设备,并和派来的军工技术人员共同研究,为转军工做准备。1946年6月初,国民党调集重兵进攻焦作。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上级命令新华公司拆卸机器设备向太行山转移。在武万善的带领下,千名工人克服重重困难,将500多台发电机、蒸汽锅炉、各式机床、水泵、马达、风机等大型设备和其他物资浩浩荡荡运上了太行山。除数台大型发电机和蒸汽锅炉以及部分设备运到长治,装备了西白兔电厂、五阳煤矿、南石槽兵工二厂外,大多数设备被运到了陵川平城,在当地民众的大力支持下,新建了晋冀鲁豫边区工矿处陵川平城机械厂,武万善任代厂长。1947年初,根据上级转产八二迫击炮弹命令,武万善带领技术人员连续攻关,短时间内试制八二迫击炮弹成功并开始批量生产,成为晋冀鲁豫边区军工处生产八二迫击炮弹的四个兵工厂之一。1948年3月,新华公司正式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工十厂,月产八二迫击炮弹20000发以上,最高达到60000发,炮弹被源源不断送到临汾、洪洞、焦作、淮海、渡江等战役前线。军工十厂旧址将建纪念馆据武丁平介绍,他的父亲出生于1917年,20岁参加革命。在战争年代,为了革命,没有过早考虑成家问题。1947年春节期间,30岁的武万善在平城结婚。妻子李秀清是河南博爱人,也是一名从河南焦作与武万善一起上山的老兵工,“也许就是在共同转移上山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才相识相爱,走到了一起。”武丁平说。武万善不仅是在平城结婚,第一个孩子还是在平城出生,子女们的名字也都与平城有关。武丁平的大姐叫武大平,是1947年12月在平城义汉大庙里出生的。“之所以叫‘平城’的‘平’,而没叫女孩子用的‘萍’,就是为了纪念在‘平城’出生。”不仅如此,武万善之后的四个子女,都延续了“平城”的“平”字:武丁平的二姐武利平,1951年6月出生;三姐武和平,1953年8月出生;武丁平生于1955年11月;弟弟武钢平,1959年1月出生。纵观武万善的工作历程,“他基本跑遍了半个中国,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工作单位全部是军工企业。”赵永红说:“无论调往哪里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工作,党让去哪里就去哪里,党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武万善从不讲任何条件。为党的军工事业兢兢业业奉献了一生,诠释了对党的忠诚,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也践行了一名人民兵工‘把一切献给党’的铮铮誓言。”当得知军工十厂旧址已进行修缮、纪念馆开始布展的消息后,武丁平感到由衷欣慰:“平城是父亲的第二故乡,我们将追寻父辈足迹、弘扬军工精神,将红色基因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据赵永红介绍,目前,军工十厂旧址纪念馆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布展,并将于今年“七一”前正式开馆。

山西晚报记者 李吉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