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幸福汇太原市新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幸福生活。寇宁摄
幼儿园孩子课间活动。孙涛摄
市民漫步太原文瀛公园。本报记者李兆民摄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速推进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托底三晋百姓稳稳的幸福。
“一小一老”保障更可靠更充分
与社区志愿者一起做香囊、做游戏,参加类家庭包粽子比赛……今年端午节,太原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类家庭养育基地的孤残孩子们体味着“家”的幸福和社会的温暖,在工作人员的精心呵护下,他们幸福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未成年人福利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4900余名孤儿、5600余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被及时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及教育资助政策和帮扶范围,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全部录入全国儿童福利信息管理系统。新生儿落地即享受医保保障。我省11个市、117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调机制,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一老一小总关情。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完善。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2583.78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持续提高,并建立上调机制,高龄失能老人补贴制度建立,惠及万千三晋老人。从重视机构建设向推进社区居家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四梁八柱”正在加紧搭建。我省出台《山西省关于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的实施意见》,加快构建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社会保障、学习就业、养老产品、权益保障六大领域政策体系,构建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群体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服务。
全民参保计划持续全面实施
从最需要处发力,我省坚持在发展中尽心竭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连续几年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保持在80%以上,全力办好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就业是社会保障的基础。省委、省政府坚持以民为本,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措并举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稳就业保就业不遗余力,拓展就业新空间,保持了就业局势总体稳定。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持续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截至2020年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3.2%,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全省医疗保险参保3245.08万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高。“十三五”期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从2639元提高到3512元,年均递增5.8%。6月底,我省再次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惠及所有2020年12月31日前办理手续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城乡居民医保各级财政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长到2020年的人均550元。全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实施统一的普通门诊统筹,对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完善,截至去年底,全省248.16万人享受“两病”门诊保障待遇。我省社会保险统筹层次不断提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全面实施,保障更稳定更可靠更充分,工伤预防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失业保险兜底保生活、稳岗促就业,保障范围扩展至所有城乡参保失业人员。我省积极发展养老、托幼、助残等福利事业,人民群众不分城乡、地域、性别、职业,在面对年老、疾病、失业、工伤、残疾、贫困等风险时都有了相应制度保障。目前,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安全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牢。
社会保障服务更精细更优质
面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我省坚持人民至上,改革创新,精准发力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不同人群社会保障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我省并行建立了城乡居民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今年全面实施。我省正在谋划通过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精准推进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参保受益。298种日间手术无需住院,手术后医保报销,全面实行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深入推进……我省在全国率先印发实施《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医保改革深入推进,百姓获益。心脏支架由几年前的均价1.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惠及三晋百姓,截至5月底,我省患者率先用上157种国家组织集中采购中选药品,价格平均降幅55%。此外,省际联盟采购,省级、市级带量采购全面展开,切实降低药品医用耗材价格,保障群众获得优质实惠的医药服务。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社保服务创新提升,一项项便民新政接连落地,社保业务办理越来越便捷。如今,持加载“交通一卡通”功能的第三代社会保障卡,能在诸多省内外城市刷卡乘坐公交地铁,小小一张社会保障卡,功能越来越强大。通过“三晋通”“民生山西”手机App和网站、微信、电话、自助服务终端形成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更加便民惠民,线上业务年办理量突破1亿次。取消领取社保待遇资格集中认证,实现医疗保险脱卡支付和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越来越多的社保业务实现了“掌上办”“指尖办”,越来越多的群众从公共服务高效、便捷中体会到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特写1 免费筛查诊断 助力优生优育
6月29日,记者来到山西省人民医院产科门诊,看到有不少准妈妈在做免费产前筛查与诊断,今年33岁的刘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个。“我现在是二胎,深知产前筛查的重要性。第一个孩子的产前筛查都是自费做的,费用不低,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这钱不能省。”刘女士说,现在有了好政策,提供免费筛查诊断,感觉很安心贴心。产科门诊的医生也连连“点赞”,并向在场的准妈妈们进一步解释,出生缺陷不但会造成婴儿死亡率增高,而且会造成残疾增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同时还会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刚才就有一位怀孕13周的孕妇,参加了当地的免费产前筛查,医院告知她属于‘高风险’,于是来我们这里做进一步检查。随后,我们会按照诊断结果选择干预措施,并进行随访。”据悉,我省许多医院都公开了免费产前筛查信息,详细介绍了免费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的程序,还有需要的证件等信息,方便准妈妈们简单快速地参加筛查。通过广泛持久的宣传,广大孕妇参与筛查的自觉性不断增强。“为全省城乡怀孕妇女提供免费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已经连续5年列入我省民生实事。截至目前,我省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网络已经建立,并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从2017年至2020年,全省累计完成产前筛查1096961人,筛查出高风险孕妇78352人。这一项目的实施,最大程度地拦截“问题宝宝”的出现,降低出生缺陷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助力优生优育。
特写2 建起社区食堂 幸福滋味更浓
早晨7时许,85岁的太原市民王银泉走进社区食堂,锻炼完到这里吃点饭,饭后和院里老伙伴们打打麻将、打打门球成了他的习惯。王银泉所在的太原市万柏林区西峪社区是典型的老年社区,很多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自从去年12月开设社区食堂,王银泉和他的老年邻居们,就把社区食堂当成了自家餐厅,不想做饭就过来吃,价格不贵,花样不少,非常方便。社区食堂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老年幸福院同在一栋楼,厨房干净明亮,餐厅如快餐店,舒适温馨。90岁以上的老人、60岁以上的五保户可以在这里免费用餐,60岁以上的其他老人吃饭也有优惠,社区食堂向社区所有居民开放。在食堂布告栏上,当天三餐供应的菜品和价格一目了然。记者看到,6月29日中午一荤一素两菜一汤的米饭套餐,60岁以上的居民享受敬老卡套餐7元一份。单点的话,普通居民过油肉、大烩菜各7元,烧茄子、清炒豆腐各5元,60岁以上老人再各优惠1元。太原市去年试点建设了一批社区食堂,西峪社区食堂就是其中之一。这些社区食堂由政府出资建设,招募专业服务商进驻运营。今年太原将继续采取公建民营的模式,建设140个社区食堂,让更多的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就近方便实惠就餐。
特写3 推进残疾预防 用爱创造奇迹
“满意满意!非常满意!我都不敢想能有这么好的效果!”近日,来自交城县的小凡(化名)妈妈握着省康复研究中心大夫的手,感激地说。小凡今年15岁,如今开朗自信的样子与最初的沉默寡言判若两人。2020年8月刚来就医时,小凡马蹄足严重内翻,只能趴着腰、双腿交叉勉强行走。经过训练,已经康复成腰背挺直的样子,走路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当初几经辗转,小凡妈妈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带着小凡来到了省康复研究中心。针对小凡的病情,主管康复治疗师樊兴宇制定了一套严谨康复计划,通过右侧髋、膝、踝关节的控制训练,双腿绷直训练,直至小凡能正常走路。现在,小凡已经重新回归校园生活,正用双脚一步步探索精彩世界。小凡这样的事例,在我省残疾预防重点干预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中并不鲜见。多数患者经过白内障复明手术,肢体残疾矫形手术,三瘫一截患者的功能康复训练,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耳科检查、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调试,理疗、按摩……像小凡一样走向全新健康的生活。“今年我省继续把实施5万名残疾预防重点干预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列为11件民生实事之一,目前项目进展顺利。”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推动民生实事残疾预防重点干预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规范高效实施。
本报记者高建华 李炼 闫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