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9点刚过,杭州刀茅巷60号的自行车棚下传出一阵电动车鸣响。
一位老人佝偻着背,试图把电动车挪开,他要把车棚尽头的三轮车推出来。
小伙看到了,赶紧上前帮一把。老人手中的灯亮了起来,灯光打在了他满是褶皱的眼角上。
他叫王坤森,是一名深夜拾荒者,也是最近红遍短视频平台的杭州拾荒爷爷。
前晚,王坤森和过去九年多、三千多个夜晚一样,踏着月光出门,用一个晚上的时间,翻遍刀茅巷沿途的垃圾桶。
一张纸、一个易拉罐都会在他眼中闪闪发光,它们会变成一分一厘,攒下来,成为他资助孩子们的学费、生活费。
今年89岁的王坤森,不知道抖音,不知道流量,他也不关心这些。
不少人疑惑这个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退休、看起来体面的老人,为什么要拾荒?
这个问题的答案,钱报记者两年前认识王爷爷的时候就已经知晓。王爷爷说,拾荒不丢人,他就是要用自己挣来的钱去帮助那些努力上进、家里困难的孩子们。
初识王爷爷,因为挂在他家窗台外的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为孩子们种的无花果,请君莫私摘。
为了见王爷爷,2019年的夏天,我前前后后去过他家3次。聊着聊着才发现,王爷爷种下这些无花果是送给附近孩子们吃的。白天找不到王爷爷,是因为他夜里都在拾荒,白天需要休息。
王爷爷每天夜里在垃圾桶翻翻捡捡这么多年的原因,也和钱江晚报有关。
2012年《钱江晚报》上刊登了一则助学故事:常山女孩徐玲玲是“中天·钱报”助学行动的一位受助者。王爷爷看了之后很动容,从边防事业转到高校工作15年,让他对学生有天然的怜惜,由此开始了他的助学。
他的故事经钱江晚报报道后,打动了很多人。钱江晚报联合阿里天天正能量曾给他颁过奖,他也因此被称为“杭州无花果爷爷”。
两年过去了,王爷爷过得好吗?
前天夜里,跟着王爷爷从晚上7点到夜里11点,我们记录下这位老者两年的变与不变。
王爷爷的背更驼了
夜幕下,王爷爷的背和两年前相比,愈发驼了。
看着渐渐远去的背影,老伴王秀云大声叮嘱:“慢一些。”
王秀云说,去年春夏之际王爷爷做过一次手术,住院二十多天。“出院没几天,又夜里出去了。”
偶尔有风吹过,垃圾桶旁边不时有异味传来。王爷爷似乎闻不到。
拿着手中的铁钩,他扒拉开一个又一个垃圾桶。易拉罐、纸张什么的被挑出来,翻捡完一处之后,又把散落在地上的东西收拾整理好,放到三轮车上,然后去往下一处垃圾桶聚集的地方。
王爷爷骑着三轮车在慢慢前行,王奶奶在后方不远不近地跟着。
做手术之前,王爷爷每天晚上9点出门,到第二天凌晨4点回家。
在大家的劝说下,现在王爷爷提前到夜里12点“收工”。
这条路并不孤独
最近这段时间,王爷爷的事情在网上又火了。
但是他不晓得,他也不关心。
老两口一直用着老年手机。他们不会上网,只会整整齐齐地收好照片、书信、报纸、影碟。
这两年,王爷爷的听力也下降了,要靠近右耳朵说话,他才能听得更加清楚一些。
可是他依然坚持出去拾荒。
王爷爷说了好几遍,因为“这条路并不孤独”。
老伴会帮他一起捡废品、收拾整理;隔壁饭馆、酒店、文印店的人会把可以卖钱的东西提前整理好交给王爷爷;陌生人会塞给他钱,不肯留下姓名;寒冷的冬夜,有人会把热腾腾的地瓜、包子送到他手里;也有不认识的小伙子,冬天送来帽子围巾手套……
这个夜晚,我们遇到一位骑电动车的女士。听说了王爷爷的故事后留下一句话:“他们没这么快走吧?”
很快,她风风火火地出现了,塞给王爷爷一箱酸奶,再次匆匆离开。
王爷爷感慨:“我们这条街上的人都是很善良的,我们单元楼上也是,大家会把可以卖钱的东西给我。”
马路对面的石浦小海鲜门口,老板已经把饮料瓶、易拉罐等整理好了,等着王爷爷来收。
“他这样已经很多年了吧。”老板说,他家店每天凌晨1点半关门,这个时候王爷爷总还没有歇息。
资助的四个孩子学有所成
除了这些善良人的陪伴,最让王爷爷欣慰的是他资助的四个孩子都学有所成。
“最小的这个孩子过了暑假就大四了。”王爷爷说孩子们都很好,“过年给我寄来两只鸡,那么重。有三个孩子是常山的嘛,给我寄了6箱胡柚呢。”
第一位接受王爷爷资助的徐玲玲已经毕业5年。她回了常山老家,成了一名老师。
“她很有爱心,也经常帮自己的学生。”王爷爷忍不住夸。
我拨通了玲玲的电话。
玲玲说,爷爷老是这么夸她,弄得她都不好意思,“我做的都是我该做的,跟爷爷做的没法比,我就是在平时教学的时候多关心一下学生们。”
前天深夜11点,王爷爷的第一车装满回家了。
“这一车,值十几块。”老人高兴地说。
他们的房间和两年前相比,没有什么不同。除了墙角多了一副拐杖,那是手术期间用过的。爷爷捡回来的钟和零零散散可以继续用的东西放在一起,滴滴答答指针转动的声音在房间里响起。
他家窗外的无花果,沉甸甸地在枝头挂着。一些成熟的已经摘下来放在篮子里,爷爷递了一个过来。我咬开,很甜。
“9月初的时候才是最甜的时候呢。”爷爷奶奶一起说,过两天等无花果成熟得多起来,他打算都摘下来送给附近的孩子。王爷爷还育了无花果的苗,如果有人管他要,他也送。
我问王爷爷,深夜拾荒这件事,还打算持续多久?“只要还走得动,我想继续下去的。”将近凌晨,依旧精神头十足的老人家说,“能帮助别人,我高兴透了。”
本报记者 黄伟芬 文/摄
原标题:一辆三轮车 九年披星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