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张艺谋导演的第一部谍战片《悬崖之上》上映。有张译、于和伟、朱亚文等实力派演员倾情演出,又是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自然备受瞩目。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的东北,“伪满洲国”的统治让整个城市笼罩在白色恐怖下。由四人组成的共产党特工小组在苏联受训后来哈尔滨执行重要任务(即“乌特拉行动”),秘密护送从背荫河逃离出来的共产党同志王子阳。他是电影中唯一真实存在的人物。据真实资料记载,抗战时期日本人在背荫河秘密进行人体细菌实验,背荫河曾爆发过一次集体越狱事件,王子阳便是越狱者之一。当时与日本人的敌我交锋中,除了正面作战,还有一条隐秘战线,他们潜伏在敌人的心脏,身处在战场中的战场。近代以来有2000多万隐蔽战线的烈士为国牺牲,而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96万人,电影中的四名特工张宪臣、张兰、王郁、王楚良虽为虚构人物,但却是这些无名英雄的真实写照。谍战片近年以电视剧居多,《潜伏》《黎明之前》《暗算》以及同样根据白勇先先生的剧作改编的电视剧《悬崖》,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反观电影,谍战题材的佳作并不多,本片可算其中之一。谍战片融合了卧底、特务、情报交换、悬疑、血腥暴力等诸多元素,又有多重身份的角色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时空延续性较大的电视剧更能体现敌我双方斗智斗勇的过程。如何在仅仅两个钟头的电影时长中突出重点,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底。张艺谋很巧妙地采用了一种戏剧式的叙述方式,将电影分成五个章节,章节标题将情节前后贯穿,让观众始终投入故事,身临其境。《悬崖之上》最打动我的还是人物刻画。以往抗战题材的影视剧,饱受诟病的或许就是人物性格单一、演员演技浮夸等,《悬崖之上》也许能给这些受人诟病的抗日剧某些启示。不管是张宪臣,还是王郁、王楚良以及周乙等,他们是别人眼里冷的特工、卧底,但同样也是父亲、母亲和爱人,与万千普通人一样,会哭、会笑、会流血、会害怕……与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选择了一条最难的路,行走在悬崖边上,稍有不慎,万丈深渊。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是让我困惑的。我在电影里找到了答案,片中再三提起“乌特拉”意指“黎明”,预示“大雪终会停止,黎明总会出现”,或许只有怀揣光明之人,才有面向黑暗的勇气吧。张译饰演的张宪臣是特工小组的领头人,他遇事沉着冷静,经验丰富十分老练,这在影片中几处细节描写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张译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角色,他将张宪臣的冷静和克制表演得入木三分。还有把“卧底”这个角色诠释得最无懈可击的人,他就是周乙的饰演者于和伟。周乙这个角色,活跃于多重身份下,作为卧底,他要隐藏自己的情绪;而作为特务科科员,他又是个正常的人,他有作为人的基本情感。于和伟的表演将这种结合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不仅在人物刻画上展现出精湛的技艺,画面和色调也给观众绝佳的视觉体验。张艺谋的早期作品一贯以大胆用色著称,高饱和度的红色、黄色都是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的。而近几年黑白色调渐渐多起来,比如《一秒钟》《悬崖之上》等,这或许是张艺谋在色彩运用上一种新的尝试。色调不仅可以用来渲染气氛突出主题,也可以用来推动故事的发展。《悬崖之上》开篇就是漫天的白色大雪,四位主人公随着白色的降落伞深入白雪皑皑的丛林。以此开篇,也暗示了此时的东北正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下。而电影中所有人物清一色穿着黑衣,无形中营造了严酷肃杀的气氛。片中多次出现的敌我双方打斗场景都是在雪地里发生,黑衣人物与白色背景冲撞,形成一种强烈的紧张感。漫天大雪洋洋洒洒,街头建筑异域风情,黑白冷调与室内的暖色调形成强烈的反差,给观众绝佳的视觉体验和冲击。电影的最后,雪停了,灰暗的天空出现了久违的阳光。小兰问:“我们能看到天亮吗”,周乙回答道:“我要你活着”。片中没有提及周乙的结局,联系周乙勒死谢子荣的画面,我们不难猜测,周乙早已下定决心牺牲。身处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无法对残酷的战场感同身受,但请铭记革命先烈们曾遭受过的苦难,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范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