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沁县融媒】一切为了明天

时间:2021-09-14 17:00:03 | 来源:沁县融媒体中心

一切为了明天

——解析我县深化改革构建基础教育发展新格局

着力推动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聚,努力办好县域高中教育;撤并南里中学、漳源中学,新组建沁县三中,育才学校新校区建设顺利推进、沁县中学顺利“回归”;

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一、二、三、五中并驾齐驱、各有特色、相互竞争的教育新格局;

……

短短一个月来,沁县基础教育改革大刀阔斧前行,引发全县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中,一系列令人欣喜的变化正在悄然形成,这些变化看似细微平常,却正以惊人的力量与速度改变着沁县基础教育的格局,释放着沁县基础教育的新活力,书写着沁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答卷。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性工程。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着力推动全县基础教育向高质量、内涵式方向发展。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紧盯新时代教育发展新任务,聚焦教育改革热点、难点,县委、县政府对标先进、查找问题,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沁县基础教育改革一系列举措,并以时不我待的干劲狠抓落实,开启了沁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征程。

县委书记秦军在沁县中学调研县委书记秦军在实验中学调研县委书记秦军在第五中学调研县委书记秦军在漳源中学调研

高位谋划

为沁县未来奠基

4月19日,到沁县师范原址调研,决定改造原沁县师范的教学设施,新成立沁县三中;

4月20日,到沁县中学调研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学校近年来办学情况,与校领导等座谈;

5月1日,深入故县镇小学调研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办学情况等;

5月6日到沁县中学、红旗小学调研,对县城教育资源整合和重新布局提出建议;

5月12日,带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市教育局拜访,就沁县基础教育改革相关事宜进行磋商;

5月20日,深入育才小学进行调研,并与教职工代表座谈,听取他们对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5月21日,深入县实验中学调研,了解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力量配备、硬件配备、校园布局等方面的情况,与校长、副校长、教研室主任等进行座谈;

5月24日,深入漳源中学调研,了解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办学情况,与漳源中学校长座谈;

6月17日,深入故县镇中学调研,了解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6月23日,深入沁县五中调研,决定利用五中全封闭、寄宿制的特点,专门用来接收乡镇中学生源;

6月29日,再次深入育才小学调研,并亲自审查育才小学新校区总体规划;

……

县委书记秦军在育才小学调研县委书记秦军在红旗小学调研县委书记秦军在故县镇学校调研

翻看县委书记秦军的工作日程,自担任沁县县委书记以来,他调研最多、关心最甚的是教育,座谈最多、时间最长的是教师,投入最多、牵挂最浓的是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县委、县政府时刻抓在手上。而作为教育大厦地基的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寄托着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伴随着发展进入新阶段,“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成为教育的重大命题,教育转型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升被推上风口浪尖。如何做好这篇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文章,需要基层在火热的实践中不断探索。

沁县是久负盛名的教育强县,在这片土地上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历久弥新,特别是沁县中学曾一度位列山西省重点中学,全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村办小学、乡村中学日益凋敝、生源锐减、举步维艰,城镇中小学布局不甚合理,班容量过大,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一系列突出矛盾日渐凸显,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推动改革破冰前行,就是在一次次“关键性节点”上,突出重点、直击要害。改什么?怎么改?在密集的调研和深刻的分析中,县委领导班子在思考、分析、论证,一系列改革措施和沁县教育未来布局逐渐成型。

改革就要往群众的所期所盼上改。如何上接政策,下接“地气”,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怎样破解现行教育教学中的痛点堵点,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县委、县政府将狠抓基础教育发展作为科教兴县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始终坚持使命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整体布局、系统思考、协同推进,一系列政策措施密集出台,沁县基础教育改革大幕迅速拉开。

县委副书记、县长司慧军在沁县三中调研筹备情况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7月21日沁县中学从市直中学划归沁县,要集中精力办好县域高中,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大实验中学的课改力度,发挥其初中教育的标杆示范作用;改造原沁县师范校区,新成立沁县三中,全面打造一所高标准的初中;全面改造沁县五中的基础设施,发挥其全封闭、寄宿制的优势,使其为农村生源提供高标准的就学环境。通过上述改革,真正形成初中向县城集聚、四所中学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局面,充分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的创新创造活力,为全县基础教育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强力推进

让有力举措落地

但凡改革,注定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涉及民生领域的改革,涉及到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尤需谨慎,尤需魄力。沁县的基础教育改革同样如此。

在这次基础教育改革中,沁县中学再次划归地方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所在。历史上的沁县中学人文荟萃、英杰辈出,是山西省首批重点中学之一,也是沁县人引以为傲的学府所在。由于办学有特色、成绩突出,沁县中学曾一度划归市直中学行列。

然而,随着相关政策的调整,沁县中学划归地方势在必行。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强县域高中建设。”省委教工委、省教育厅发布的2021年工作要点也明确提出:“持续推动每县至少办强一所公办普通高中,全面提升县域高中质量。”

沁县中学新修建操场

按照上述精神,在人口只有十几万的沁县,再建设一所高中不仅浪费教育资源,而且在生源上存在明显的缺口,极不现实。通过市县两级的通盘考量,沁县中学于7月21日正式划归沁县。就在全县百姓热烈地欢迎“一中回归”的时刻,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的,还有许多的难题需要去破解。

教师队伍如何稳定,相关待遇如何落实,基础设施如何改造,师资力量如何配备?初三、高二、高三学生即将开学,从7月21日到8月1日只有短短的10天时间,要确保沁县中学平稳过度、如期开课,必须有强有力的措施来推进。

7月22日,《中共沁县县委办公室 沁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和改进沁县中学建设的意见》正式下发,意见从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补充强化机制、基础设施投入保障机制、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严格教师队伍管理考核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以“两办”文件对一所学校的发展作出布局,这在沁县发展史上实属罕见,县委、县政府对于教育改革的高度重视可见一斑。

沁县中学副校长王峰松介绍说:“县委、县政府对于沁县中学的发展倾尽心血,真正做到了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没有理由懈怠,一定会再接再厉、拼搏奉献,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赓续沁县中学的辉煌。”

7月23日,694名高一新生在沁县中学顺利报到;8月1日,沁县中学初三、高二、高三学生正式开学;与此同时,从全县范围内遴选的9名优秀高中教师迅速到岗;标准化操场改造顺利完成;教师办公设备配备、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迅速到位……沁县中学平稳过度基本完成。

施工建设中的沁县三中

与此同时,新建沁县三中的教学楼改造、师资力量配备、校园环境创设等工作有条不紊快速推进;沁县五中基础设施改造、招生宣传工作齐头并进。

教师队伍是办教育的关键。这次深改不仅抓住资源整合的硬件,更在于下力气营造教育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环境。不仅大批公开遴选乡下教师进城,而且解决了近二十年来教师调动的遗留问题。312名教师因调动手续不完善,影响职称工资晋升和评优评模的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有效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

强有力的措施,推动着沁县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迅速落地。

科学施策

使创新活力迸发

“目前我们的教学楼基本改造完成,相关工作紧张有序,确保按时达到入学条件。”在沁县三中,校长卫德斌正忙着对各项事务进行安排督促。这所由原沁县师范改造而来的8轨制中学,第一批初一新生已经报到,生源来自县城以及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而初二、初三年级,则是由原南里中学、漳源中学的学生合并而来。

为将这所新设立的中学打造成具备竞争优势的特色中学,学校不但在硬件设施上狠下功夫,打造寄宿制中学;还在师资配备上优中选优,目前从乡镇中学以及县城中小学择优选育配强的53名教师已经全员到岗;在校园文化打造上,他们突出环境育人的美育功能,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在教学研究上,他们组成了以高级教师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核心、以年级学科为单位的教研团队,以培育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沁县三中的新气象,是本次教育改革中,科学施策激发创新活力的典型事例。为保证基础教育改革的成效,县委、县政府采取一校一策的措施,精准施策,使广大教职员工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学生找王瑞芬老师了解新学校情况

正高级教师陈翠平之前工作于南里中学,目前领衔沁县三中教研团队。她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教育资源整合势在必行。师生比倒挂、经费严重不足、教师积极性不高等诸多因素,使乡村中学教师出现了焦虑、懈怠等现象。一个年级仅有两三名学生的现状,根本无法完成基本的课堂教学,这严重影响教师的积极性,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县委、县政府花大力气进行资源整合,对全县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可谓切中时弊。广大教师我要尽快跟上形势,振奋精神,在新的环境下努力工作,为打造一所具有特色的新三中不懈努力。

沁县实验中学

教育资源的重新布局,也给久负盛名的沁县实验中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实验中学的初中教育在沁县有口皆碑,能够考取沁县中学高中的学生,80%都来自于实验中学。而沁县实验中学的新课改更是名声在外,经过十多年的精心打造,他们的校本课程、课改模式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张王牌。然而,沁县三中的设立、沁县五中的改革,势必会和实验中学形成竞争,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压力,也是他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动力所在,更是县委、县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初衷。

“我们就是要通过基础教育改革,在全县形成你追我赶、百花争艳的新局面,使各个学校和广大教师变压力为动力,真正使改革的活力充分迸发,使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使莘莘学子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沁县教育局局长卫杰表示。

因此,实验中学在今年秋季的教学计划中,进一步加大了课改的力度。“事实证明,我们持续推动的课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一点我们要雷打不动坚持,同时开设大量的社团活动,对学生进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并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推名师、创名牌、办名校。”实验中学校长彭志飞信心满怀地说到。

一切为了明天。随着我县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全县新的教育格局正在迅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在进行均衡布局,基础教育创新创造活力正在迸发。这一改革的深远意义,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丰富多彩地呈现。广大师生必将深刻地锻造知行合一、激活潜能的发展底蕴,成为沁县基础教育转型升级的受益者,见证者!

沁县第五中学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