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功创建,建成两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山西省首批综合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国保单位总数进位全国第四,晋城古堡申遗受到国务院关注,平均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排名全省第一,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排名全省第二……近年来,晋城市“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发展的成果不仅提升了晋城这座文明城市的精气神,更丰富和滋养着百姓的精神家园。
立足资源,旅游发展“破茧成蝶”
“这里变化太大了。”这是张姣第二次来大阳古镇,“上次来时,还没有民宿。”张娇嘴里所说的民宿,是晋城市为打造康养产业而建设的“百村百院”工程,涉及泽州县大阳古镇景区的“百院”工程,占地6350平方米。这里集中修缮改造的院落共20处,其中有9处明清古居民院落,还有11处八九十年代的现代院落。这些院落经过精心设计,被改造修建成风格各异的民宿,吸引游客观赏旅居。据了解,大阳的“百院”项目分为三期,包括108个精品民宿大院,总投资约3亿元。除了改造民宿,还对现有设施进行了提升,包括户外运动、养生保健、功能食品等特色开发。目前,以泽州文旅集团为投资主体的“阳阿清居”已全面建成并对外营业。“及第高屋系列”由山西五建集团修建,目前已基本完工,正在做前期运营准备工作。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支撑是核心关键。“百村百院”工程正是引领全晋城文旅康养产业快速发展的重点项目。项目依托晋城市的古堡文化、山水资源,在全市1553个村中优选了康养资源最丰富、最优质、最有特色的100个村落和大阳古镇100个明清院落,建设休闲庄园、康养小镇和民宿等集群化康养业态,培育覆盖全季节、全年龄段的康养产业体系。除了大阳古镇的民宿院落,松庙村、浙水村等一批康养特色村也先后成为“网红打卡地”。全市首批28个康养特色村、30处康养院落在今年“五一”前开门营业,上半年累计营收达700余万元。康养产业一头连接民生福祉,一头连接经济社会发展。为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晋城市围绕“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主题,以“百村百院”为载体,设计推出6条农林文旅康体验线路,两条围绕丹沁流域的明清古堡群文化体验线路。
文化惠民,公共文化“幸福加码”
“图书馆丰富多彩的活动惠及各个群体,极大地提高了到馆率和借阅量。”晋城市图书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公建勇介绍,为了推广全民阅读,市图书馆持续开展送书进社区、进厂矿、进企业、进军营等“七进”活动,还专门针对少儿群体开展了“温馨童年伴书香系列活动”。此外,该市全部取消了图书借阅逾期滞纳金,创造性地引入信用积分服务,将文献借阅、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纳入信用管理体系,实现了图书馆办证借阅免押金、服务零门槛,激发了读者借阅、读书的积极性。晋城市图书馆的一系列创新举措,是该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缩影。随着晋城市荣获“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全市公共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在晋城,平均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502.5平方米,排名全省第一,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220.3平方米,排名全省第二。示范区创建以来,晋城市更是围绕“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深入挖掘沿线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探索开展嵌入式公共文化服务,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设施共用、服务共享、平台共融,形成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依托美丽乡村,晋城市建成了一批集休闲观光、文旅服务为一体的文化驿站;依托古迹古建,建成了一批“文化+文物+旅游”的文化服务中心;依托非遗项目,建成了一批传统文化研学基地;依托红色文化,建成了一批党性教育基地,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放眼远眺,晋城市文旅康养产业正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沿着文旅融合和高质量发展之路,以全新的姿态、崭新的面貌,迅速崛起。
本报记者崔振海 实习记者暴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