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报讯(记者郭卫艳)国产圆珠笔笔尖钢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碳化硅单晶生长设备实现自主可控;F型三系杂交小麦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我省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支撑。在10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五场发布会上,省科技厅负责人介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全省科技创新发展成就有关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把创新放在转型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聚焦“六新”突破,持续培优创新生态,科技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稳步提升,在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环保、国家安全等方面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贡献了山西力量、彰显了科技担当。我省坚持“四个面向”,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聚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杂粮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煤炭绿色低碳清洁利用三个特色方向集中发力,积极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启动引力波探测大科学装置、能源互联网、高速飞车等重点项目建设,国家超算中心(太原)成功获批;“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动态测试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先后获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新立项筹建10个省实验室、37个省重点实验室。我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滚动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十二五”末的720家增加到2020年的3178家,大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初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体系化支撑。“有了能力水平的提升,才能有科技的大发展,进而有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大发展。”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关切的难题。以“111”创新工程为牵引,协同推进“1331”“136”创新工程,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一批关键技术和产品相继取得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既要目标导向,更要不断探索。”我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等机制,让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省科技厅试点开展重塑性改革,设立产业处室、聘任项目专员,科技与产业结合更加紧密,实现了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的根本转变,积极调动创新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扩大开放创新,全面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2019年以来,我省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分3批成功立项了40个重大科技项目,研发总投资9亿元,预计能够新增产值约64亿元,有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打造产业“杀手锏”。今年,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山西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需求,企业作为主要出题人,精心凝练出29个重大科技项目,这些“顶天”“立地”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对我省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具有强力的推动支撑作用。“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省科技工作始终将民生科技摆在突出位置。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省建设了“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与诊治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立项支持的20个新冠疫情防控科研攻关项目,多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省中医药研究院研制的6种益气除瘟系列中药制剂全部获得山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机构制剂备案,在全省24所新冠医疗救治定点医院推广使用;在深度贫困县实施科技精准扶贫专项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省更加坚定“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探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山西路径”;全面加强科技交流合作,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借四海之力,聚八方之气,不断提升我省在国内外创新发展格局中的位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