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打到公鸡叫,天亮打到日头落,一时不听花鼓声,凉水盆里着了火。”这是流传在翼城县关于花鼓的一段俗语,充分说明了打花鼓在当地有着非常深厚的群众基础。为保护传承翼城花鼓,提升学校特色内涵,翼城县北关小学近年来把传统文化国家级非遗项目翼城花鼓艺术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打造传承教师团队、组织花鼓学科教研、成立花鼓艺术团……现在,北关小学的3200余名学生,几乎人人会打鼓,花鼓艺术在这里得以发扬光大。近日,山西晚报记者跟随临汾市“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采访活动记者团,现场观看了翼城县北关小学花鼓精品花鼓表演队的英姿。翼城花鼓又名逗花鼓、闹花鼓,始于唐朝贞观年间,盛于明朝。历经千年传衍,花鼓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遍布全县的大小村庄,上到七八十岁老人,下到七八岁的孩子,基本上人人都会打花鼓。2006年,“翼城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翼城被文化部命名为“花鼓之乡”。北关小学校长石永栋告诉山西晚报记者,翼城县花鼓入校进行传承教育要追溯到30多年前。1988年,作为翼城花鼓保护项目传承示范单位、传承民族文化的先行者,翼城县北关小学为了传承古老的花鼓技艺、丰富学生们的美育课程,将目光放在当地最具地方特色的翼城花鼓上,在全县最早成立少儿花鼓队。2011年起,该校编写、出版和发行《翼城花鼓》校本教材,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翼城花鼓校本课程。2012年,北关小学开设三年级校本花鼓课,抽调两名专职花鼓教师授课。2016年,教师增至7人,在二、三年级全员普及,四、五年级设精品花鼓表演队,参加各级表演和比赛。2018年6月,北关小学再次成立花鼓校本教材编写组,编写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图文并茂的《花鼓文化》。除了每班每周开设的花鼓课外,该校学生们还会在周五下午社团活动时间进行集中展演训练。为了让花鼓进一步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学校还把花鼓改编为课间健身操。每天的课间操时间,数千名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每人背着一个至七个不等的腰鼓,群鼓飞舞。蹲、蹦、跳、碾、转……孩子们在同一鼓点节奏里姿态变化万千,动作舒展,节奏欢快,气势恢弘。多年来,北关小学培养了一茬一茬的花鼓幼苗。该校少儿花鼓艺术团先后两次夺取全国少儿舞蹈小荷风采最高奖——“小荷之星”,五次斩获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金奖,十次登上央视系列春晚及国庆大型盛典活动,十三次荣获国家级艺术大赛金奖。30多年里,北关小学将翼城花鼓引进校园的成果有目共睹,多年的传承、创新、发扬,翼城花鼓在孩子们的手中打出气势,擂足精神,响彻三晋大地,享誉全国,翼城鼓娃也被誉为“唐晋鼓娃”“尧乡鼓娃”“黄河岸边的鼓娃”,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也成为全县在传承传统文化艺术方面可看、可学的样本。近年来,翼城县将翼城花鼓、翼城琴书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和浑身板等省级非遗项目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从学校艺术教育入手,在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全面开设“非遗”课堂,打造“一校一特色、一技艺”,把花鼓普及和创建非遗特色学校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内容。“绕城东西南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翼城花鼓作为必开课程,在各个学校得到了普及,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教育,让学生们在花鼓等传统项目的表演中感知翼城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增强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情怀。”翼城县教育科技局一位负责人表示。
山西晚报记者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