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调结构兴产业 山西榆次:村里建起了“绿色银行”

时间:2021-12-20 09:01:36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南合流村百亩现代设施农业蔬菜产业园区。郝赫 摄

中新网太原12月15日电 题:调结构兴产业 山西榆次:村里建起了“绿色银行”

作者 杨杰英 郝赫 梁维超

位于山西晋中榆次城东南4公里处的长凝镇南合流村,是典型的城郊村。南合流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都选择进城务工,村里长期没有主导产业。

“南合流村是榆次区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个村的传统产业以玉米种植为主。”长凝镇副镇长成春德告诉记者,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村“两委”下定决心要新建一片高科技拱棚园区。

南合流村干群同心,50天建起34座拱棚。梁维超 摄

榆次区素有蔬菜种植的传统优势,是山西省城太原的菜篮子,也是首都北京的主要蔬菜供应地。在长凝镇和榆次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的帮助下,南合流村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仅用50天的时间,投资300万元,就建成占地80亩,建有34座拱棚的百亩现代设施农业蔬菜产业园区,并配套建设了园区道路、水井、线网、附属房等基础设施,引入了水肥一体化、喷滴灌配套、全自动智能采摘车等高科技农业设备,开启了南合流村老百姓的新生活。

尽管有农业扶持资金的支持,建大棚还是需要每户种植户自筹4.5万元。50天建起34座拱棚,最难做的是老百姓的思想工作。

“村里决定转变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化拱棚后,村民们都很高兴,但很多农户仍旧摆出了观望的架势。”南合流村党支部书记李文利说,大家觉得自己既不懂种植技术,又没有销售渠道,每户一下拿出4.5万元建棚会不会打了水漂?另一个是担心人力,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家里的老人和妇女到底能不能干得了种菜的活计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安装在拱棚中的自动运输车。梁维超 摄

为了解答村民的疑惑,南合流村“两委”班子大会小会上讲,挨家挨户地宣传,让老百姓充分地认识到建设拱棚园区的好处。李文利和村主任魏巨生带头承包拱棚,“两委”干部家家户户参与承包,先给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等拱棚建成后,大家的困扰也迎刃而解了。

南合流村村党支部组织村民去东阳、庄子、太谷等地参观学习先进经验,了解新设施、新技术,让村民感受到了现代农业带来的致富希望。同时,村“两委”班子积极为大家搭平台、找渠道,头茬种的西葫芦刚刚成熟,来收菜的商贩就早早把大卡车停在了空地上。

长凝镇还聘请了本地“土专家”张东升和西沟村优秀种植户刘小兵长期负责专业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从拱棚投入建设的那一天开始,榆次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心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就长期跟踪指导,沉在田间地头,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农业技术的使用有效减轻了劳动强度。比如利用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可以定时定量浇水、施肥,农户再也不用操心用农家肥病虫害多的麻烦事;通过安装在棚中的自动运输车,轻点遥控,几百斤西葫芦就能运到棚门口,年过七旬的老人也能够轻松完成耕种劳动。

李文利说:“从种玉米到种拱棚,土地亩产收益从1000多元飙升至1万多元,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新希望。现在,我们村又有80多户报名,想加入种拱棚的行列。区里的领导告诉我,‘南合流模式’将在榆次更多的偏远山村进行推广,吸引咱们农民回归土地,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今年以来,榆次区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在全区14个村全面加大农业产业开发力度,努力提升土地效益,将蔬菜产业扩大到偏远山村,将局部蔬菜种植优势放大到全区,让更多农民彻底摆脱农业生产低收入的困局,使全区农业产业呈现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快速发展势头,助力乡村振兴。(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