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山西晋中:激活“智创谷”动力源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时间:2022-02-27 17:00:04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山西大学城现有高校11所、22万在校生,云集了山西省顶级的高等学府,是山西最大的高校聚集区。刘勇 摄

中新网太原2月27日电 (杨杰英 张云)“晋商故里,智创未来”。“晋商故里”山西晋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全力建设山西“智创谷”,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奏响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以山西大学城入驻高校和山西农大、山西师大为依托,规划建设核心区域面积66平方公里的山西‘智创谷’,打造成为极具活力、充满潜力、富有魅力的山西版‘中关村’。”这是山西大学城转型蝶变的开始,也是晋中市的时代答卷。

作为唯一服务山西高校新校区的省级双创中心,山西智创城No.4已引入培育企业68家。刘勇 摄

正在进行的晋中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打好“山西智创谷、晋中国家农高区”等优势牌,就加快培育一流创新生态、加快形成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加快增进人民群众福祉等积极建言献策。

作为山西中部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晋中如何担起历史使命,在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征程中蹚出“晋中路径”?

晋中市委书记吴俊清说:“推动山西‘智创谷’建设,我们就是要用66平方公里的创新引擎,带动晋中1.64万平方公里、辐射山西15.6万平方公里,打造山西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引擎。”

科教资源优势明显

山西大学城现有高校11所、22万在校生,云集了山西省顶级的高等学府,是山西最大的高校聚集区。据统计,11所省属高校中,有22名院士、365名博士后、5700多名教授,22万在校生当中,有1800多名博士、1.6万多名硕士,高端人才的集聚度全省独一无二。

如何充分挖掘山西大学城这座重要宝藏,把区域内的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高校与地方共同发展,一直是晋中市探索的课题。

打好“山西大学城”和“晋中国家农高区”两张牌,打造全省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晋中市谋篇起笔“智创谷”,并举全市之力推动“智创谷”建设进程,各项基础性工作同步、全面展开。

打造山西版“中关村”

为推动山西“智创谷”建设进程,晋中市从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环境改善、研发平台构建等方面,积极支持市域内18所高校硬件建设、软件提升,向打造全国一流大学、构建一流科创生态迈进。

“今年,山西‘智创谷’建设至少要完成投资150亿元以上,未来五年计划突破千亿元。”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常书铭在晋中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晋中市要拿出“真金白银”实实在在大力支持山西“智创谷”建设。

山西智创城No.4。晋中市开发区宣传信息中心供图

在大学城周边规划出1000亩地,为驻地省属高校、省属医疗机构配建高品质人才住房和配套设施,全方位提供教育、医疗、体育、康养和休闲娱乐等优质配套资源服务,把“智创谷”建成全省优质的教育城,让更多人才扎根晋中,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规划建设山西“智创谷”,打造山西版“中关村”,晋中实现“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发展”环环相扣的政产学研生态闭环,充分激发大学城对于城市建设发展进程中的“智力”引擎作用。

激活“智创谷”动力源

作为唯一服务山西高校新校区的省级双创中心,山西智创城No.4已引入培育企业68家,培育省内重点、试点项目企业5家,引进省内外高成长性项目企业10家。

山西“智创谷”,一头连着大学城,一头连着职教港。晋中职教港是山西“智创谷”“四园同构”的重要组成,旨在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与山西大学城高端人才培养形成优势互补,努力打造山西乃至华北地区最具特色、最富影响力的国际职教港。

此外,晋中将推进省校合作共建12大基地,以科技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为载体,推动产教融合、产城融合、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各领域辐射、渗透、转化、开发、应用、推广。

晋中将大力实施“1221”战略举措,抓紧抓实抓细重点任务、重点工作、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晋中市开发区宣传信息中心供图

晋中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大力实施“1221”战略举措,抓紧抓实抓细重点任务、重点工作、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勠力同心加快建设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山西大学城、晋中职教港、山西智创城4号基地等为依托,以“一平台、一基地、一高地”为抓手,全力推动要素向智创谷集聚、投资向智创谷集中、高科技产业向智创谷布局,五年投资上千亿,建设66平方公里的智创谷核心区域。

“激活‘智创谷’这一动力源,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西晋中,正在驱动人才“强引擎”,激发创新“加速度”,为推动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完)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