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贷款需求,主动点击网站链接,添加微信好友,结果“刷流水”被骗;下载博彩群聊软件,“赢了拿走,输了包赔”,可事实却是骗你没商量;学校要收费,老师发来二维码,家长纷纷扫码缴费,实际上子虚乌有……11月19日,公安杏花岭分局联合杏花岭区委宣传部举行“反诈宣传进社区”集中宣传活动,反诈专班民警通过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真实案例,向大家揭露网络电信诈骗主要类型和基本套路,普及反诈防诈知识。
网贷“先刷流水”
10月13日,家住杨家峪的王女士浏览网页时看到一则贷款信息,正急需用钱的她立即点击网站链接,添加工作人员微信号进群。
对方要求王女士将贷款合同打印签字后发到群里,同时让她刷流水,通过不断存取金额获得账面资金流量,以便“多贷快放”。
按要求操作后,王女士将收到的验证码告诉对方,结果发现银行卡内少了1.5万元,但对方很快又将钱全部返还。随后,王女士按提示分别向对方账户转入4800元、9800元和400元;次日,又转账1.5万元和2.3万元。然而,贷款没办下来,对方却还让汇款,王女士这才发现被骗。
博彩“输了包赔”
今年4月,家住胜利东街的韩先生在网上看到一个博彩 APP 后,立即搜索添加客服,并在对方引导下载了群聊软件,进入“预测群”。
一开始,韩先生根据群内的预测信息,陆续充值6万元,每次都能或多或少赢点钱。群里的老师还说,要带韩先生一起“投资”赚钱,如果输了包赔。韩先生立即投钱,不料输了个精光。此时,对方告知需当日再充值才能包赔,且必须投入等同的金额。于是,韩先生转给第三方平台代充值13.4万元,可对方仍不提理赔一事,却以各种理由让他再充值。
刷单“高额回报”
前不久,大东关某宿舍居民李女士在家政群里看到一则刷单信息。“低门槛高收入”的兼职,让她很心动。
添加“客服”为微信好友后,她多次给对方不同的银行卡转账用于刷单。其间,李女士有过犹豫,但看了“客服”发来的营业执照和身份证后,就又放心刷单。结果可想而知,李女士被骗了4万余元。
“教师”扫码收费
高先生的儿子上高一,家长和老师建了一个微信群,方便日常联系。
一天,“老师”在群里发通知:“各位家长中午好,本学期学校通知收取学杂费、资料费共580元。请各位家长通过扫码方式缴费,付款截图发群里,备注学生姓名。”
既然是老师让缴费,肯定没问题,高先生没有向学校和儿子核实情况便扫码转账。后来,真正的老师才发现有人假冒自己名义收费,赶紧在群里澄清,高先生和各位家长才发现被骗。
除了收取学杂费、资料费,骗子还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假冒教师以上补习班为由骗取补课费,诈骗成功率极高。
谨记“四不原则”
针对网络电信诈骗犯罪易发难防的特点,杏花岭警方加大了反诈宣传力度,警民联合、全警动员,力争做到覆盖全区、覆盖全员、覆盖全行业。当天宣传活动中,警方还特别聘请区“两代表一委员”和街乡干部作为首批“反诈宣传员”,通过大家口口相传方式,传授“四不原则”“八个凡是”等反诈知识。
“四不原则”防骗子:不汇款、不轻信、不泄密、不链接。12个字,字字实用,牢记即可应对各种骗局。
“八个凡是”皆为诈: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汇款的;凡是叫你汇款到“安全账户”的;凡是通知中奖、领取补贴要你先交钱的;凡是通知“家属”出事要先汇款的;凡是索要个人和银行卡信息及短信验证码的;凡是让你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凡是自称领导(老板)要求打款的;凡是陌生网站(链接)要登记银行卡信息的。
警方提示,不要轻易添加陌生人为好友,不要轻易给微信或者 QQ 好友转账,即使是亲友也一定要通过打电话、视频或其他渠道核实确认。同时,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三不”,即不听信陌生电话、不透露个人信息、不向陌生人转账。
本报记者 刘友旺 通讯员 王霜红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