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委员 常海云
“每年世界范围内有5000亿个塑料袋的消耗;每分钟全球范围内有100万个塑料瓶的销量;每年至少有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全部加起来可以绕地球420圈;每年至少10亿个海洋生物,因塑料制品而失去生命……”常海云口中这一串串数字,都源自于人们越来越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杯、一次性塑料饭盒、一次性塑料碗、一次性塑料包装、一次性塑料试管、一次性医疗塑料用品、一次性塑料薄膜等等,人们对塑料的无限依赖,给了它无孔不入的机会,同时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曾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截止目前已实施12年多,然而并未做到令行禁止。超市、市场、餐饮、洗浴、美容美发、农田、果蔬大棚的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更加频繁,快递、外卖、电商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用量激增。众所周知,塑料的分解非常缓慢,通常需要200到400年,巨量的一次性塑料使用后无回收处理、肆意乱扔、填埋焚烧,给水源、土壤、空气、海洋都带来毁灭性的污染。其中,塑料废弃物所占比例高达85%,约一半是一次性产品。这些废弃物的塑料残渣,被鸟类、鱼类和其它海洋动物吞食,再通过食物链反馈,回到人们的餐桌上,最终进入人体并产生危害。针对一次性塑料制品带来愈演愈烈的环境污染和健康威胁,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禁止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我国也宣布,到2020年底将全面禁止泡沫塑料餐具和棉签的生产和销售。
常海云说:“由于规范性文件的局限性,对相关行为不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因此,需从政府层面立法,涵盖一次性塑料制品原料供应、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的各环节,坚决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问题。”同时,她还建议,应加大替代品的研究力度,提高无害化回收处理能力,鼓励民众使用无污染、无公害的塑料替代用品,提升公众的自我抵制意识,对已有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应严格垃圾回收分类制度,并考虑通过设立政府奖励资金等途径鼓励回收和再生利。(撰稿:张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