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离家,走进军营13年,千锤百炼中铸就了钢筋铁骨;告别军营,脱下戎装,回归社会大熔炉,不等不靠;返回了阔别10多年的深山老家,选择养牛作为产业,带领战友、乡亲共同创业脱贫致富……他就是原平段家堡的犇淼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计文。刘计文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小学的时候,那些为国捐躯的战斗英雄、勇于奉献的道德模范,特别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就深深地植根于他的心灵。他怀着纯朴的崇敬之情,一心想:我也要做那样的人。1986年10月,刘计文如愿穿上了军装,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从小事做起,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因其表现突出,多次被评为部队先进个人,多次获得部队奖励。于198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0年退役后,刘计文被市民政局安置办分配到当时的忻州云河集团。那时正值国家企业改革走向深入的时期,有实力、经营好的企业已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而好多经营不善的小型传统企业则停产的停产、倒闭的倒闭,逐渐被市场淘汰。当时的云河集团就是这样的企业,企业重组,职工下岗,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面对如此的困境,怎么办?思来想去,为什么不能自主创业呢?自己出生于农村,又经过13年军营生活的锻炼,练就的不就是一种敢想敢干、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吗?于是他决定利用家乡地处山区、周边多为荒山草坡、自然环境优良,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肉牛养殖。2015年,他找到战友白向军,把自己的想法和他一说,没想到当即得到这位昔日食堂大厨的赞同。有了老战友的支持,老刘的信心更加足了。但由于养牛投资大,家里当时也不支持,乡亲们又都没有钱,老刘就把自己的转业费全部拿出,然后向战友借、找亲戚挪,最终凑足了130多万元启动资金,回到了大山里的家乡,租场地、建牛舍。养牛初期,由于养殖经验不足、饮水不卫生、气候温差大,入栏的30多头母牛,有近20头生病死亡。面对损失,军人出身的刘计文毫不气馁,他说:“开弓没有回头箭,我就不信这个邪!”他迎难而上,和3名养殖员一起吃住在养殖基地,研究解决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实际问题,白天他领着牛群上山放养,晚上回到养殖基地,他就仔细观察牛的饮水、饲料、牛舍等情况。就这样过了3个多月,他逐步了解了牛的生活习性,功夫不负有心人,生病的牛逐步减少,养殖场整体的情况基本稳定了下来。现在,刘计文创办的犇淼养殖有限公司已初具规模,承包荒山荒坡20余亩,有肉牛生态养殖场1个,肉牛存栏300多头。年可出栏优质育肥肉牛180余头,年利润200多万元。站在牛群中,刘计文的身影高大魁梧,他观察观察这头牛又摸摸那头牛,指着小牛犊说:“这是刚产下不到一个月的小牛犊。”他指着一头体型高大的牛介绍:“这叫夏洛莱,原产于法国中西部到东南部的夏洛莱省和涅夫勒地区,是举世闻名的大型肉牛品种,自育成以来就因其生长快、肉量多、耐粗放而受到国际市场的广泛欢迎。现在养牛场技术成熟,幼牛成活率已达到98%,目前已发展成圈养肉牛200余头。”创业之初,刘计文就有一个想法,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肉牛生态养殖,共同致富。现在公司的23名员工中,12人为退役军人,入驻园区的养殖企业中,有1家为退役军人养殖合作社。刘计文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军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表示,将借助市场资源,拓展服务内容,在公司发展壮大的基础上,依托公司技术优势,开展畜牧业实用新型技术推广应用,为退役军人、贫困户提供发展平台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本报记者李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