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中)在工作台前指导党玉玉(左)组装灯具。 田沁梅摄
“天上不知哪块云彩有雨了。”8月12日,74岁的党玉玉感慨地说。边说,老人边继续手里的活——给灯具拧螺丝。
2017年,党玉玉从岢岚县宋家沟乡甘沟村搬出来,搬到了宋家沟村。甘沟宋家沟,虽然村名都带了个“沟”字,但大不一样。甘沟是山大沟深,下地干活,爬坡上梁,前脚总比后脚高,而宋家沟却是山沟里傍河的平川地。
党玉玉和老伴都是70来岁上了年纪的人,一个患肺心病,一个有风湿性关节炎。
老伴张仝环想不到,一场脱贫攻坚战,甘沟村被确定为整村搬迁村。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老两口告别甘沟的土窑洞,自己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集中安置点宋家沟的大瓦房里。
“有低保、医保,还有扶贫补助。”党玉玉老人欣慰地说,“搬出来,吃穿不愁,日子舒坦。这真是不知道天上哪块云彩有雨了,让咱也享受上了。”
搬到宋家沟的老人们多,时常在大街上坐在一起闲聊。和过去比,那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过,有手有脚,能行能动,就光拿着国家的钱,心里总是觉得“少了点啥”。
宋家沟乡党委书记张国莲知道:老人们是闲不住,想找点营生了。
为了让搬迁户能有营生做,岢岚县招商引进了鸿泰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宋家沟村成立了功能食品有限公司。2018年7月27日,总投资1.1亿元的一期项目正式建成投产。
这可是个“高大上”的项目。
一年能处理3000吨沙棘果、1000吨沙棘叶、1000吨中药材。采用的是“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了717户贫困户参与分红,吸收了宋家沟村周围40多人进厂务工。
34岁的丁亮军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父母身体有残疾,家里兄弟又多,作为家中的老大,丁亮军早早就出去打工,但是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只能靠一身力气在工地上打零工,挣钱少不说,还有一月没一月的,收入没保障。
引来宋家沟功能食品有限公司后,丁亮军被村干部动员回来,成为首批员工,也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年轻人。经过培训,清洗、烘干、发酵、再次烘干、打碎、包装,沙棘药茶的这几道工序,他全部了然于胸,被委以药茶车间负责人的重任。
一月2600元的工资领到手,丁亮军的媳妇坐不住了。
丁亮军说:“现在我媳妇是库房保管,不用风吹日晒,两人一月能拿到将近6000元的工资,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娃娃,不误种地。”
这几月,沙棘药茶销量看涨,加班成了常事。丁亮军两口子一月额外的加班费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厂子里这两年的发展变化情况,党玉玉看在眼里。因为那些加工的沙棘叶中,有他采摘下来的。“采下是卖回钱来了,毕竟咱上山和人家上班的不一样。”老伙计们闲下来在街上晒太阳的时候,都感慨:人老了,招工没人愿意要。
一个叫李军的年轻人的到来,让宋家沟的老人们兴奋了起来。
38岁的李军别看年轻,但经历丰富。销过水泥,卖过焦炭,太原办过贸易公司,广东建了厂子。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岢岚县出台政策,吸引在外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他带着媳妇一起回来,他负责管理养殖场,媳妇负责经营饭店。
作为岢岚人,闲暇无事到国家3A景区宋家沟观光是常事。
来的次数多了,李军发现了村里的老人们的心事。一想自己广东的厂子就是做灯具加工销售的,有些简单的工作,是这些老人完全能胜任的,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场地。
“在宋家沟办个灯具厂,行不?”
今年5月份,李军把这个想法和乡村干部一说。张国莲连声说:“场地,咱有有有。”
灯具厂取名“耀普照明”,就在乡政府对面,一排二层楼共26间。李军说干就干,设置成安装车间、成品库、原料库、展厅、办公用房。从清理厂房,到购置原料设备、招工运营,前后不到2个月。
20名员工中,除了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测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外,其余都是上了年纪的易地搬迁贫困户,共11人。
现在每天7点,党玉玉就把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出门上班。他的工作是拧螺丝,装灯具。“手快的一天能装50个,我手慢,最少也能装20个。比起种地来,这营生一点也不累。这不,干部们一说,都来了。”
在车间,和这些老人们交流的过程中,老人们对这份工作的珍惜和喜悦令人印象深刻。到公司上班最远的路程,步行不超10分钟。8点钟上班,他们大多7点半就从家里出来,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做甚要像甚”。
党玉玉说:“以前我们在一起,老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现在半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过去我们都吃两顿饭,现在都按时吃成三顿饭啦,做着营生就不觉得自己是个废人了,感觉人都精神了。”
他们加工的主要是吸顶灯和水晶灯,组装着数十个品种。
安装好一个灯,插上电一试,汪汪亮。每个灯安装好,调试的时候,一车间老人都会抬头,目不转睛地朝着闪亮的灯看去,然后开心地互相说着:“看咱这明灯灯,多好!”
李军坦言,现在是创业初期,一月600元的保底工资,得做够300个。超过300个,加工好1个10元加工费。“才开始做,老人们也不是很熟练,大概一个月平均也就是1000多元的工资。老实说,不是很高。”
听李军这样说,车间里的老人们纷纷为李军“辩护”,都说活不重,这工资行了,比以前闲坐着强多了。
谈到未来,李军充满信心:“照明产品有宽广的发展市场,只要我们保证质量,不愁没有用户。咱先生产,等到拓展开市场,有了销路,路子自然会越走越宽。”
老人们说:“肯定没问题。”
短评
易地扶贫搬迁,相当一部分贫困群众是老年人。勤劳致富,是他们的基本价值观和一生尺度。像党玉玉这样还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农民,“有事做”不仅仅有经济上的考虑,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强烈需求。尽管搬迁后生活有保障,但坐享其成,并不是他们心中的理想生活。只有从劳动中才能获得稳稳的幸福,这种对生活的朴素认知,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继承和发扬。
本报记者王利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