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医保扶贫政策减轻医疗负担近3300亿元,帮助近1000万户因病致贫返贫群众脱贫
贫困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9%以上
累计为贫困地区培养5.6万余名本科定向医学生
“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全面实现,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累计使近1000万户因病致贫返贫群众成功摆脱了贫困。”在11月2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推进健康扶贫和医保扶贫、确保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的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累计分类救治贫困患者1900多万人
如何让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能看大病?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李斌介绍,近年来,我国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贫困人口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4万亿元,大力支持扶贫任务重的25个省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同口径年均增长11.6%。累计安排1700多亿元支持贫困地区所在省份的1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
大力保障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人才供给。李斌介绍,各地全面实施全科医生特岗计划,累计为贫困地区招聘了3000名全科医生;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累计为贫困地区培养了5.6万余名本科定向医学生。适当放宽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公开招聘人才的年龄、学历等条件。此外,实施基层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提高其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贫困地区下沉。1007家城市三级医院累计选派超8万人次医务人员,对口帮扶832个贫困县的1172家县级医院。此外,远程医疗覆盖832个贫困县并向乡镇卫生院逐步延伸。“当前,贫困地区县医院收治病种中位数已达到全国县级医院整体水平的90%。”李斌说。
对贫困人口应治尽治、应签尽签。卫健部门动员80多万名基层医务人员全面摸清贫困人口患病情况,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对贫困患者实行分类救治。此外,对贫困患者实行“及时发现、精准救治、有效保障、动态监测”全过程管理,累计分类救治1900多万人。
贫困人口住院总体报销水平可达80%
“2018年以来,医保扶贫政策累计惠及贫困人口4.8亿人次,帮助减轻医疗负担近3300亿元,帮助近1000万户因病致贫返贫群众脱贫。”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说,医保部门会同卫健、扶贫等部门聚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发挥了最大范围的防贫减贫作用。
贫困人口应保尽保。通过定额和全额资助,同时与有关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动态调整参保人员,将贫困人口尽可能“一个不落”纳入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减轻其疾病负担。目前,贫困人口的参保率稳定在99.9%以上。
三重保障,梯次减负。陈金甫介绍,通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保障问题,实际报销比例基本达到60%。在此基础上,推进居民高血压、糖尿病的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同时实行大病保险倾斜,对贫困人口降低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逐步取消封顶线。此外,实施托底的医疗救助保障。“通过三重保障的贫困人口,比一般人口报销比例提高约10%,住院总体报销比例可以达80%。”陈金甫说。
加大深度贫困地区资金倾斜投入。2020年,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超550元,较2012年增加了310元。中央财政下达医疗救助的补助资金达275亿元,90%投向中西部地区。2018年起,连续三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20亿元,有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
实施药品带量采购等措施,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三个批次的药品带量采购涉及112个品种,平均降幅54%。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招标采购,原来1.3万元的支架降到了700元左右,降幅达93%。
贫困地区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坚持预防为主,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疾病,强化重大疾病综合防控和重点人群健康改善,推动健康扶贫关口前移。”李斌说,近年来,一些长期影响贫困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贫困地区健康环境全面改进,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升。
加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控。成立国家级专家组,为贫困地区地方病患者抢救性治疗提供技术保障。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2亿元,支持开展贫困地区地方病防治措施落实、患者救治救助、健康教育以及能力建设等工作。实施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加强重大慢性病防控。加强健康教育、早期筛查干预和健康管理,贫困地区肿瘤早诊早治率明显提升。实施“三区三州”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攻坚行动。推进妇女、儿童和老人健康改善计划。实施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免费孕前优先健康检查等公共卫生项目;实施贫困地区新生儿疾病筛查项目,累计救助先天性结构畸形和遗传代谢病患儿2.6万人次。
本报记者 申少铁
原标题: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权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