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 >

火红剪纸飞出国门

时间:2021-03-11 17:00:29 | 来源:中新网山西

中新网山西新网3月11日电 一张名为《织布》的小小剪纸,一位平凡的农家女正端坐一台旧式的织布机前织造当时农村流行的粗布、土布,就是这样一张平平淡淡,普普通通的剪纸,在全国解放后,竟和中国的木刻一起载入东德出版的一本中国版画选集中,远涉重洋,飞到了国外。平凡的剪纸后面又有着哪些不平凡的故事?

远离城市,繁华褪去,来到孝义市西北35公里杜村乡边缘的东小景村,宁静、祥和、自然的小山村,火红的剪纸如时光特意留下的印记,把我们带入那个特殊的火红年代。

解放前的东小景村,因地处孝义、汾阳、中阳三县交界的山区,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当时村里百十来户人参加八路军、地下党、民兵、农会组织的就有36人,革命群众基础牢固,于是,在沁源县杭村重新任命的孝义县委和政府机关便于1945年9月18日,迁驻到孝义市杜村乡东小景村。孝义人民政权在此诞生,历史的一页也就此展开。

1946年,县政府在解放区派了工作队开展土地改革工作,东小景的土改工作队发动群众建立农会,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开展起来。土地改革把土地房产分给无地少房的贫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住者有其房的梦想,贫民们高兴地唱起了民谣:“斗了地主斗恶霸,穷人翻身坐天下。天下农民是一家,毛主席让咱来当家。分了地,分了房,分了毛驴分了粮,还分几件花衣裳。”

虽然当时的群众生活还很困难,但交公粮是积极的,群众把这种公粮叫做“合理负担”。当时废除了阎锡山的“兵农合一”暴政,实行了“地归原主,谁种谁收”和“累进制”缴公粮的原则,地多产高的多交,地少收少的少交,在保证种地人留足口粮的前提下多做贡献,不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掀起了劳武结合的支前高潮,而且开展了热火朝天的经济和文化建设。

在延安成长起来的著名版画家力群,怀着兴奋的心情,于1946年春节前来到孝义解放区,参加了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一下子就被这里火热的斗争深深地感染和吸引。他决心写她们、画她们、刻她们,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反映孝义解放区的人民,歌颂解放区的斗争。

力群的创作灵感来自村民武勇母亲的亲身感受、经历,“妇女们给阎军织布,可是发的棉花不够。三口人一年要给人家交二十七文布,却只给了三斤棉花。交不出就罚跪、打、关禁闭。可是我们在解放区织布,两人一天纺半斤线,纺一斤棉花赚十斤小米,织一丈布赚四十斤小米。我们的生活过得好,还说我们是劳动模范。我们为自己的军队纺花织布,还当支前模范,多光荣,多高兴!”

如春花似盛开的窗花剪纸,农村妇女在艺术才华和修养上的自然娴熟,都感染着力群,他反复琢磨后就向农民剪纸艺术家石桂英提出合作,由他画石桂英剪。他照着石柱英织布的样子画了一张全是轮廓线的小图。

在力群自传《我的艺术生涯》中,他这样写道:裤子上的“如意”,她是根据空间的不同而安排的,能使“如意"多变而完整。其次是布机腿上方两侧也加上了图案,既美化了布机,又和妇女身上的花纹有了呼应。其结果是为整个剪纸增加了光彩。最使我惊异的是:我的原稿因透视之故,只画出妇女的一条腿,即两脚都踏在布机上。待她剪时竞剪成两条腿都显现在画面上(即一脚踏布机,另一脚闲放在地上),这样一来,就使画面更美观了。此外她还给妇女头上剪了个发卡,加得真好。我真钦佩她的审美趣味之高,赞赏她在剪纸艺术上的非凡才华。我得到这个新剪纸如获至宝。它既不失窗花的传统,有美的透光,有浓厚的装饰性,而又有新意。既是写实的而又有理想。

或许在一般不知情的人看来,这只是一个极普通的“窗花”,而在当时解放区的军民看来,却十分亲切,这幅窗花如实地反映了广大群众沐浴在解放区阳光下的幸福,为发展生产、支援战争出力流汗的骄傲和自豪,为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欢欣鼓舞。

一张看似平凡的剪纸,其实是人民不甘受阎政权的奴役、压榨,逃到解放区,投入新生活的生动写照和历史见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回顾历史,那一抹火红的剪纸,那一段火红的革命生产热情,依然激励着我们,给予我们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武姝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