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魁
以前,每逢过年,家家都要托关系、找熟人,千方百计到银行换点新钱,用来给孩子们发压岁钱。
三十年前,换新钱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一般人绞尽脑汁也难以换上,因为钱库里就那么点库存,僧多粥少,银行领导也常常为之发愁。为了改善这种供不应求的状况,领导不得不安排到其他地方的银行去换新钱来满足需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春节,我在银行负责资金计划工作,也握着现金支付的“审批大权”,实在是为年底换新钱的事发愁。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向在长治人民银行工作的一个大学同窗求助。经过支行领导同意,我和银行的两个同事乘坐一辆借来的吉普车,在腊月二十五的早晨出发了。
到了长治一看,换钱的人密密麻麻,把银行的办公楼围得水泄不通。好不容易找到了我的同学,他给了我一个换钱的名额,让我到出纳科去换,并嘱咐我上午换钱的人太多,最好趁中午吃饭时去换,否则可能换不上。我非常感激地拿上批条去“闯关”,欲在“千军万马”中把新钱换上。果不其然,出纳科门口里三层外三层,上午肯定是没指望了。到了中午十二点半的时候,管兑换新钱的两个管库员走了出来,我赶紧拿批条给他们看,他们表示回家吃过饭后给我办。我和同事便在办公室门外耐心等了起来。两个小时后,吃过饭的管库员顺利地给我们换上了七八箱新钱(那时票面金额小,都是五元、二元、一元和一角、二角、伍角的)。当我们把箱子装上车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
那时候,长治到晋城的路可不像现在这样好走,都是沙土路、盘山路。车开出长治不久,天空飘起了雪花,天也暗了下来。由于完成了领导安排的工作,我们几个人在车上心情非常轻松,一路上谈论着今年兑换了这么多新钱,能帮助更多的客户,心里乐滋滋的。这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车子从高平丹朱岭下来,还没到赵庄的时候,吉普车的一个后轮爆胎了,我们刚才的高兴劲儿顿时化为乌有。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且已经晚上七八点钟了,天黑咕隆咚的,寒风夹着飞雪,把我们冻得一个劲跺脚。怎么办?那时哪有什么应急救援车之类的,为了能早点赶回去,我们只好硬着头皮靠着泄气的轮胎继续前进了。
吉普车一瘸一拐地往前缓慢奔跑着,我们一颠一簸地在车上摇晃着,真是苦不堪言啊!走了一会儿,颠簸得更厉害了。我们忙停车,下来一看,真是“惨不忍睹”,那个车轮上的外带内胎都无影无踪了,只剩下一个铁轱辘,看来我们也只能这样慢慢地往前挪动了。回到单位,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领导正焦急地等着我们,还让厨房为我们预备好了热乎乎的饭菜,犒劳我们这些“有功之臣”。
第二天,来兑换新钱的客户把出纳柜台前围得密不透风,其他银行的人员也想来分一块“蛋糕”。支行领导釆取措施,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每天按一定的数额签批,让有关单位、厂矿的出纳人员领取,统筹兼顾,力求让更多的客户都能兑换到新钱。
近几年开始,换新钱的“风俗”逐渐淡化了,各家银行储备的新钱也越来越多,并且随到随换,很是方便,老百姓再不用为换新钱而发愁了,银行也不用到处去“找米下锅”了。换新钱的往事顺理成章地存放在了“历史博物馆”的橱窗里,让现在的年轻人感到不可思议,却总能让我们这些经历者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