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 >

千年典故话虞国

时间:2021-05-21 08:00:44 | 来源:山西日报

《水经注》:“桥之东北有虞原,原上道东有虞城,尧妻舜以嫔于虞者也。周武王以封太伯后虞仲于此,是为虞公。”运城平陆张店塬即古虞原,塬中心公路东面的古城村,就是虞国的都城古虞城所在。虞城东依巍巍中条山脉,西向开阔的原野,虞国在此建都,既可控制要道中枢,又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可谓形胜之地。最初,周武王封太伯后人虞仲于此,是为虞公,也是尧把女儿许配给舜,下嫁到虞的地方。虞国虽小,百里封国,却给中华文化留下了唇亡齿寒、假虞灭虢、虞芮让畔、五羖大夫几个著名典故。鲁僖公二年,晋献公派遣荀息向虞国借路伐虢,以屈地出产的骏马和垂棘出产的宝物为诱饵。虞公既贪且愚,不但答应借路,还请求首先出兵攻打兄弟之国。当年夏,晋虞联军攻下了虢邑下阳。3年后,晋献公又向虞公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虞公不听劝谏,又一次答应晋国借道。彼年十二月初,晋国灭掉虢国,回程中驻兵虞国,趁此将虞国灭掉。于虞国而言,一段悲情故事经过古史《左传》《春秋谷梁传》《史记》《资治通鉴》的反复记叙,形成“唇亡齿寒”的典故,当作一种教训经久流传地警醒后人;于晋国而言,“假虞灭虢”,未尝不是一种大谋略,既成了智慧百出的三十六计之一计,又成为典故警醒后世之人。虞公昏庸,但虞国并非无能臣。朝臣宫之奇就善于料事,见识高超,是为能臣,上述劝谏正切中要害,可叹虞公未听其言而受害于晋国,宫之奇后来带着全族人离开了虞国。虞国另一位贤人是百里奚。晋国借道伐虢时,百里奚也在朝,他深知虞公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不再多语。虞国灭亡,虞公及百里奚被俘。晋献公嫁女时,百里奚被当作随嫁臣仆送到了秦国。百里奚以此为耻,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在楚国边境被抓获。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为难,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羖,即公羊。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自己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愈加赏识他,便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流传后世,成为典故。其事,在《史记·秦本纪》《孟子·万章上》、汉代刘向《说苑·尊贤》中都有较详细地记载。“五羖大夫”成为身份低贱的贤士知遇统治者的又一范例,《孟子·告子下》将舜从田野兴起、傅说从版筑的劳动中、胶鬲从鱼盐的工作中、管夷吾从监狱官的手里被释放、孙叔敖从海边、百里奚从买卖场所被赎出,并分别被提拔任用,谓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6位典型人物,成为激励后世仁人志士身处逆境而穷且益坚的精神坐标。虞国虽愚,也有“虞芮让畔”的美谈佳话传颂千古。此事发生在虞公之前的周文王时。据《史记·周本纪》载,虞国人和芮国人因田界发生争执,未能断决,就一起到周国寻求西伯评判。进入周国境内后,发现种田的周人都互让田界,更有谦让长者的习惯。面对此情此景,虞、芮两国争执田界的人,未见西伯,已觉惭愧,都说:“我们所争的,正是人家周国人以为羞耻的,我们找西伯只会是自取其辱罢了。”于是各自返国,都把田地让出。后世人每每念及此事,多有赞誉,而成“虞芮让畔”之典故。典故“虞芮让畔”,《孔子家语·好生》所载更为详细:“虞、芮二国争田而讼,连年不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也,盍(何不)往质(评判)之?’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虞、芮之君曰:‘嘻!吾侪小人也,不可以入君子之朝。’遂自相与而退,咸以所争之田为闲田矣。”孔子曰:“以此观之,文王之道,其不可加焉。不令而从,不教而听,至矣哉!”看当时西伯治下的风气多么好,耕田的人互相谦让地界,走路的人互相让路,路上老年人没有提着重物的,朝里为官的都谦让着职级待遇,简直就是君子之国!芮国为虞国西邻,因受到西伯领地美好风气的感化,两国从争田到让田。孔子由衷感叹:有了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令而从,不教而行,可谓最高境界,此为周文王治国之道。

沈实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