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县“姥姥和我”香包技能培训。
万荣县皇甫灵池村香菇特色产业。
易地扶贫整体搬迁村——芮城县永乐镇蔡村李湾新村。
“去年花椒收入2万元,编织柳条收入1万多元,小康生活稳稳的!”垣曲县古城镇古城村张小华看着满院子的编织品,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和张小华一样,平陆县张村镇关家窝村的陈弟兰,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闲暇之余还能照顾地里的核桃树,“只要甩开膀子干,致富不愁。”一张张笑脸,一组组数据,汇聚成运城市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5年来,运城市始终将脱贫攻坚摆在突出位置,精准发力、尽锐出战,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70个贫困村相继退出,34.1万贫困人口有序脱贫,脱贫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为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合力量 义不容辞扛起责任
困难群众要脱贫,离不开过硬的领路人、当家人。5年来,运城市组建驻村帮扶工作队579支,累计选派驻村帮扶工作队成员1833人,结对帮扶干部达3万余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队全覆盖。脱贫攻坚的战场,也是锻炼干部的赛场、选拔干部的考场。运城市创新构建了“六项措施”,探索形成“红黑名单”“双月评议”“季度交流”等机制。399支驻村工作队和642名个人被列入“红名单”,通报表扬,其中19人提拔为处级干部,235人提拔为科级干部,50人获得职务职级晋升。271支工作队列入“黑名单”,被公开通报、约谈,召回驻村干部97人。有效地激励了帮扶干部“住下去、干起来、融进去”。有了干部实打实的帮扶,就有了群众的安居乐业。走进垣曲县移民安置点晋海花园社区脱贫户张海泉的新家,敞亮温馨。“这新房好,不出小区就可以在电子元件组装和香包加工车间上班挣钱……”张海泉激动地说。在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中,运城市着眼发展产业、稳定就业,以“三有”标准谋划安置点建设,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易地搬迁让39459户贫困群众告别穷窝窝,危房改造让16335户群众住上放心房。不仅安居梦圆,脱贫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也有了保障。5年来,运城市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完成标准化建设,农村贫困患者个人住院支付比例从37%降至8.43%,“看病难、看病贵”明显改观。
产业强基 保障农民稳定增收
夏日的早上,几声鸡鸣唤醒了沉寂的怀介村。村口不远处,坐落着一栋栋配套齐全的设施大棚。“我们种植的‘808’香菇,从育菇到出菇早上市一个月,正好填补市场空当。”山西黄河河务局驻怀介村第一书记姜春荣说。万荣县怀介村地理位置特殊,长期没有主导产业。2015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丰晟菇业有限公司,整合扶贫产业资金40.6万元,采取“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香菇产业。“每年最多能出5茬,每棚年收益8万元。”不仅仅是怀介村,运城为全市570个贫困村“把脉”,实现贫困村主导产业全覆盖,形成了“一业为主,多业跟进,长短结合,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了万荣苹果、夏县蔬菜、闻喜中药材、平陆玉露香梨等一批“县域大产业”。同时,发挥龙头带动、合作社带动和能人带动作用,强力推进粮食、干鲜果、蔬菜、食用菌和乡村旅游等八大特色产业发展,培育认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85家,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4万个。有了产业,还要对接市场。让各类农特产品出户出村,上网入“云”,是运城市创建的“1+ 1+6”消费扶贫体系,既有集采、仓、配、销于一体的线下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体系,还对接全市涉农涉贫基地、合作社、企业126家,涉及165个农产品品种,打通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堵点。“产”有带动,“销”有平台,运城利用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成功实现特色资源的效益转化,闯出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脱贫之路。
扶智扶志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就业,是贫困户摆脱贫困最大的支点。平陆县杜马乡龙源村杨淑芳和丈夫刘军就是通过就业实现脱贫的。每天清晨,杨淑芳跟其他贫困户一起来到村里的铝粉吨包加工厂缝制着包装袋。扶贫车间成了贫困群众“家门口”的“致富工厂”。截至目前,运城市共建成219个,其中,县级8个、乡镇级17个、村级164个,吸纳贫困人口4000余人。杨淑芳的丈夫刘军在平陆利丰职业培训学校进行“电建工”的免费培训后到外地打工。5年来,运城市采取“五免一补”激励政策,完成贫困劳动力免费培训和就业8485人,实现贫困劳动力外出就业105595人,达到年度计划101202人的104.34%。同时,依托万荣防水建材、临猗糕点、闻喜花馍、稷山饼子、永济水饺等优势品牌,让2万多名有一技之长的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就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运城市在脱贫攻坚中注重加强思想引导,帮助群众坚定脱贫信心,以精神脱贫带动物质脱贫,从“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截至目前,该市已评选出五星级文明户61816户、四星级文明户178413户、三星级文明户182966户,三星级及以上文明户共计423195户。全力以赴,尽锐出战。脱贫攻坚战中,运城打出了漂亮仗。面对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河东儿女正以昂扬的斗志、勇往直前的信心,全面迈上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亮点】“红黑名单”“双问责”精准考核激励干部担责作为的源动力
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三支队伍”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为让驻村干部肩上担起责任,住下去;脚上沾着泥土,干起来;心中装着百姓,融进去,运城探索形成了“红黑名单”“双月评议”“双问责”等机制,构建起上下联动、明确职责、督考并重的协调管理体系。“驻村干部不能单位、村里两头跑,必须安下心来,驻进村、稳住身、扎得深。”运城广播电视大学驻平陆县张村镇北村的第一书记王鹏对驻村工作感受颇深,“敢较真,能碰硬,优者奖,劣者罚的‘红黑名单’一举刹住了把驻村工作当兼职、把帮扶任务当副业的驻村干部‘走读’风,让帮扶干部渐渐融入百姓之中,成了村民自己人,致富领路人。”“红黑名单”月通报和对驻村帮扶干部及派出单位负责人“双问责”制度,抓实召回调整、提拔使用、严肃查处“三个关键”。脱贫攻坚干部驻村督导组,每月明察暗访,每两个月,根据驻村干部和工作队“双月评议”结果,在《运城日报》刊登“红名单”和“黑名单”,督促驻村干部更好地发挥作用。2016年至2020年累计获得省级表彰奖励73人次。获得市级表彰奖励256人次,获得县级表彰奖励355人次。从“红黑名单”中作对比,在脱贫成效中找差距,一种等不及、慢不得的紧迫感在驻村干部心中油然而生。他们带领570个贫困村的干部群众抓党建、上项目、拔穷根,最终实现整市脱贫目标,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
人均一亩经济林 户均一个技能人激发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活力
太阳正好,平陆县曹川镇下坪村众达花椒种植合作社里,董五科忙着把库房里的300余个花椒筐摆放在院子里晾晒,今年他得再多置办些筐子了:近年来,政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村民每种一亩经济林,县里补贴500元。合作社社员几年前栽植的新树,已进入盛果期,花椒林的数量和产量大幅增加,红彤彤的花椒成了村民们的致富果。脱贫攻坚五年间,运城市扶贫办协调农业农村和财政部门,向贫困地区倾斜各类农业项目资金达14.44亿元,市级财政每年向每个贫困村拨付1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强力推进粮食、干鲜果、蔬菜、食用菌、烟叶、中药材、养殖和乡村旅游等八大特色产业,形成了万荣35万亩苹果、15万亩干果和桃,夏县30万亩蔬菜,垣曲26万亩核桃,闻喜5万亩山楂、12万亩中药材,平陆22万亩苹果、6.3万亩玉露香梨、7万亩花椒等主导产业,实现贫困村“人均一亩经济林”,主导产业“全覆盖”,带动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按照省委“人人持证、技能社会”的要求,运城又提出了“户均一个技能人”的就业扶贫思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起底、稳岗就业保底和公益岗位托底行动,组织菜单式、订单式、项目式培训,共培训贫困劳动力5.2万人次,取得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职业资格证、专项能力证4.5万人次,实现就业2.23万人。众多贫困户通过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拥有一技之长,成功就业。此外,依托地域产业带动,运城2万余名贫困群众外出就业,鼓起了钱袋子。围绕电子产品、物流包装和食品加工等项目,运城建成扶贫车间219个,就近安置贫困劳动力4000余人。就业扶贫有效增加了贫困群众收入,成功实现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脱贫目标。
【脱贫故事】“外人”范保珠 带富老屋沟
第一书记范保珠是老屋沟村的“外人”,村里人都清楚,范保珠对村里的贡献最大,村里人看在眼里,也都记在了心里。2015年7月,垣曲县老屋沟村来了一位新“住户”,来自国家税务总局运城市税务局的干部范保珠。5年来,范保珠以村为家,吃苦耐劳,啃下了老屋沟脱贫这块“硬骨头”。老屋沟村位于中条山腹地,全村1051口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有411人,贫困发生率39.2%,是个典型的“三无”村、落后村。想变强,就得“对症下药”。村子没“形”,是因为党组织涣散;村子不富,是因为村产业不足;村民幸福感低,是因为基础设施太差。找到病因,就“开方抓药”。从范保珠驻村之日起,老屋沟村开始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制度,规范党支部各项工作;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等,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范保珠把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激发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范保珠号召村干部带领村民种花椒;利用老屋沟光照充足的优势,筹资10.7万元建设10kW光伏发电站;协调资金,成立垣曲县滋源养殖专业合作社。目前,全村已栽植花椒1700余亩,人均花椒收入可达2000元;光伏发电站,年收入1万元,直接带动10户贫困户每户增收1000元;养殖专业合作社生猪存栏500头,年可出栏1000头,辐射带动36户贫困户脱贫。村貌换新颜,村里先后完善了健身广场、篮球场、活动室、图书室、休息室等基础配套设施,彻底改变了老屋沟村的面貌,提高了村民幸福感。现在的老屋沟村成了先进村,“没事来我们村转转”成了村民引以为豪的口头禅。
“断翅”郝能吉 争当“领头雁”
一个残疾人,凭着一股子倔劲,照顾残疾妻子、女儿的同时,自家不仅致了富,还带领几百人脱了贫。61岁“倔老头”郝能吉,是夏县裴介镇人,年轻时因意外事故,失去了右手,使他的人生跨入了另一条轨道。他和同是残疾人的妻子婚后生的女儿在18岁时被查出脑瘤。全家倾尽积蓄给女儿治病,手术后,女儿落下了无法独立行走的后遗症,郝能吉则欠下了10万元的外债。命运多舛,让郝能吉在脱贫路上“志”更坚。“我们身体残疾,但只要自强不息,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靠着这股子倔劲,2010年,郝能吉开始自学葡萄种植,在全村率先试种了2.5亩优质葡萄。郝能吉倍于常人的付出终获回报,葡萄种植面积连年增加,效益越来越好,每亩收入6000元以上。连续几年,年收入都在4万元左右,全家彻底摘了“贫困帽”走上小康路。致富后,郝能吉考虑的是如何帮扶更多的村民和残疾人。他牵头成立了葡萄种植合作社,向社员无私传授种植技术,和骨干一起去外地学习,每年还组织培训班12期以上,他鼓励残疾人,让他们用技术不断提高自食其力的能力。“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但只要拼搏努力,生活还是会给你不少回报。”这是郝能吉经历苦难并默默努力后,品咂出的生活味道。如今,郝能吉的合作社已有社员460人,其中残疾人就有100多人,合作社种植优质葡萄达450余亩,每年葡萄收入270万元,年人均收入5800余元,产品远销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本版文字:本报记者王荔 周明飞 张海鹰 本版图片由运城市扶贫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