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光亮,一机集团山西北方机械公司的一名90后深孔镗工。正如姓氏一样,他是一名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不过,他的绝技是“走刀”,即通过机床的刀具,将一些钢铁等材料的管件内壁,加工得尽可能直、尽可能圆。苦心钻研十余载,他的“走刀”技术力压群雄,且不断攻克难题,带出高徒,被多次评为劳动模范。
练就“武林高手”
18岁时,武光亮走出技校,成为山西北方机械公司的一名普车深孔镗工。面对“看不见、摸不着,不下苦功很难学会”的内孔镗工技术,他这样对师傅张玉海说:“我会干一行、爱一行,给自己培养个兴趣。”
每天一身油污一身汗,小武一边跟着师傅用心学,一边自己反复琢磨、练习,扎实锤炼工匠技艺。师傅张玉海看在眼里,心里暗暗赞许:“不怕吃苦,爱学习,善钻研,为了学好磨刀,趴在砂轮机上足足练了一个多月,这孩子是可造之才。”
材料不同,加工刀具以及刀的槽形、深度、宽度、角度等磨到什么程度最合适,都是技术。多年来,针对不同设备、产品,小武在刀具上不断进行钻研,收获很多。一次,他曾经量过国际深孔协会做的同类刀具,发现刀的宽度、深度比例竟然和他处理过的刀具数据一样,而他之前从未接触过国际深孔协会的刀具。小武的磨刀技艺,逐渐达到武林中的顶尖水平。
不仅钻研磨刀,而且苦练刀法。武光亮说,“国内材料越来越好,加工难度越来越高,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关注行业发展,才能加工出最好产品。”除了平常苦心钻研、总结经验,小武还向师傅、专家请教,关注行业信息动态,持续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其间,他的技能水平突飞猛进,凡他加工过的产品,能做到绝对“直”和“圆”,如5米长的管体,行业允许前后最大公差为7丝,而他将公差减少到1丝。
专治“疑难杂症”
搬个小板凳守着机床吃午饭,晚上10点,同事都走了,他还在加班。在同事眼中,武光亮有一种牛脾气,有活就投入,而且,干起来就停不下来。
深孔镗工和其他工序不一样,走刀要一次性走完,否则会留下明显的停车痕迹,严重影响产品精度。然而,有的工件三四个小时就能加工完,有的则需要七八个小时,有的新产品更得十几个小时才能加工完成。
车间领导不忍心武光亮老加班,遇到加工时间长的货品,专门前来劝他第二天再加工,他嘴上答应着,手上却忙个不停,眯着眼抬头笑笑:“没事,晚上稍熬会儿,明天就能到下道工序了。”在他的辛勤付出下,一批批高质量的军民品管件顺利转到下道工序。
以身作则,毫无保留传授技艺,武光亮带出3名深孔加工人才。徒弟郑鹏评价:“师傅人狠话不多,要求牢记安全规则、动作要领。一次吊货时,我不小心把手放错位置,师傅一顿狠批。”
工作多年来,武光亮见招拆招,凭借高超技能水平,主动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并且善于钻研创新,为公司节约了成本,也有力地推进了公司军民品生产任务的完成。
勇于创新,甘于奉献,武光亮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兵工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他这样说:“作为新时代的兵工人,我很自豪,我会继续提升技能水平,不断创新,做好‘传帮带’,为打造世界一流装备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本报记者 贾尚志通讯员 冯玉霞
原标题:武光亮:十年“走刀”,练就精湛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