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 >

晋商的历史贡献(连载三)

时间:2021-07-28 12:01:37 | 来源:山西日报

第八个贡献——促进明清时期关帝信仰的传播

关帝崇拜是晋商一个独有的现象。籍贯晋南的关帝是晋商心目中诚信、忠义的化身,晋商尊关帝为武财神。各地的晋商会馆,都建有关帝庙,各地会馆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往往是关帝庙。河南舞阳北舞渡山西会馆有一块《创建戏楼碑记》,说出了山西商人敬奉关帝的原因:“山左有孔子,道德高于万山,世人重其文也。然有文以为之经,必有武以为之纬。惟我关羽生于山右,仕于汉朝,功略盖天地,神武冠三军,尤可称秉烛达旦,大节垂于史册,洵足媲美孔子,躬当武夫子称。护国佑民,由中达外,至今普天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三晋商贾贸易……夙托神庇,无往不利,思仰答于万一。”汉口的山陕会馆,光一座春秋楼,就花费数万两白银。有许多会馆,往往是先有庙后建馆。外地人识别山西会馆,只需看有没有关帝庙。湖北老河口人说山陕会馆:“上会馆赛如金銮殿,下会馆门前铁旗杆。”所谓“赛如金銮殿”,指的就是关帝庙。晋商对关帝信仰的贡献还表现在对关公戏的传播上。各地的晋商会馆都有戏台,每逢关帝诞辰和传统节日,都要演戏酬神、娱乐,所演剧目多与关帝有关。明万历《江都县志》记载:扬州城内有一座关帝庙,建于嘉靖年间,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山西蒲州迁居扬州的盐商,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典。晋商把关帝信仰带到经商之地,促进了关公文化的传播。晋商以关帝的忠义来约束同乡、团结同行,随着晋商的足迹,明清时期的关帝信仰到达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第九个贡献——促进明清时期戏曲文化的传播

所有的晋商会馆中,都建有戏台。作为传统戏曲的载体,戏台承载着我国古代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晋商会馆中的戏台,促进了各地戏曲的发展和繁盛。如苏州的全晋会馆,位于苏州城内张家巷,初建于1765年,重修于1879年。会馆中的戏台坐北朝南,建于关帝殿对面。戏台分上下两层,通高11.5米,上层高3米,深6.24米,宽7.06米。台顶的穹窿藻井直径4米,深1.3米,由632片构件组合而成,从下而上盘绕18圈。当台上发出的声音聚拢在藻井中时,会反弹折射到剧场的各个方位,产生余音绕梁的音响效果。整座戏台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苏州现存古典戏台中最精美的一座。因晋商信仰关帝,所以,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关帝诞辰、九月十三关帝成神之日及元宵节,都要在此祭祀演戏。光绪、宣统年间,戏台上以演昆剧为主,民国以后,出现昆剧与京剧并存的局面。现在,全晋会馆已辟为中国昆曲艺术博物馆。安徽亳州山西会馆中的戏台,因为修得十分漂亮,人称“花戏楼”。会馆建筑以关帝庙为主建筑,戏楼作为辅衬,两侧是坐楼,供看戏之用。整个建筑形成一个大四合院,四围高大,保证了很好的音响效果。乾隆朝之后,在晋商的支持下,山西的梆子戏经常被请到晋商聚集的外埠商号、会馆演出。可以说,晋商走到哪里,山西的梆子戏就唱到哪里,有“商路即戏路”之说。在北方的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山西的晋剧、蒲剧、上党梆子,随着晋商的足迹广为流传。山西的梆子戏与当地的戏剧相结合,还产生了新的剧种,如山东的“枣梆”戏,就是“上党梆子”在山东的演变。“枣梆”戏成为一种山东的传统戏曲剧种。由于“枣梆”戏脱胎于上党梆子,从板式、旋律、唱法等方面来看,仍旧保持着上党梆子的唱腔特点。

第十个贡献——对慈善活动的促进

“以义制利”是晋商的经营准则,许多晋商以诚信起家,以实业富家,以慈善传家。他们虽然家兴业旺,生意昌盛,但大部分晋商并没有改变乐善好施的传统。从清代到民国初年,活跃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的晋商,足之所至,善之所至。修桥补路,扶危济困,投身公益。晚清时,运城兴办的慈善机构“同善局”、“养病所”,其经费来源主要是由当地的盐商出资。万泉县(今属万荣县)阎景村的晋商李家,善行善举,无所不及,晋、陕、豫、甘、宁诸省人称其为“李善人”。李家为富一方,主动担当社会责任,开展义修池塘、义修公路、义建校舍、义建育婴堂等系列公益活动,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条件。灾荒之年,李家出钱买粮,广设粥棚,接济穷人。民国十七年,晋南大旱,李家赈济河东十几个县每县1000元银元。李家在薛店村、阎景村、运城池神庙三处设粥场赈灾,时间长达一年之久。河东各县县长纷纷请求政府表彰李家的善举。榆次的常家,也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晋商家族。常家大院里有一座精美的戏楼,就与常家的慈善有关。光绪初年,山西大旱,许多地方粮食绝收,为了帮助乡民度过灾年,常家开始修建戏楼,有意拉长工期,让乡民通过在工地上的劳动,体面地在常家吃饭。这次灾荒持续了三年,常家的戏楼也盖了三年。类似李家、常家这样的慈善之举,在晋商中有很多。在张家口博物馆,有一通残碑,内容为晋商慈善组织“晋义社”的有关情况。“晋义社”是光绪末年出现在张家口的一个专门管理“掩埋客死异地同乡的义冢、义园、义地”的晋商同乡会组织,他们花费近万两白银,购地25亩,修建有关设施。当时一般的山西会馆都有类似的组织。“晋义社”实际上承担了晚清、民国时期张家口的部分社会慈善功能。

文/李广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