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汽车 >

秋日之楸

时间:2021-08-23 16:04:34 | 来源:山西日报

20210823_c1bc5f047651f6e3c97f2d2e9a08bdb6.jpg

最早感知秋意的楸树林。(资料图片)

20210823_9b7dd787961bc24b40925fcc10531148.jpg

楸树花开清新端庄摇曳生姿。(资料图片)

编者按:“楸叶大而早脱,故谓之楸。”李时珍认为,楸树是最早感知秋意的树。“唐时立秋日,京师卖楸叶,妇女、儿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在宋代,立秋之日,人们佩戴楸叶,或插于鬓角,或佩于胸前,据说可保一秋平安。《东京梦华录》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争买,皆剪成花样戴之。”在有的地方,人们不仅戴楸叶,而且把楸叶或树枝编成帽子戴,希望早早结束暑热,迎接凉秋的到来。“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濯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南宋时期,立秋之日,佩戴楸叶保平安的习俗颇为盛行。周密叙述杭州旧事时说:“立秋日,都人戴楸叶,饮秋水、赤小豆。”吴自牧《梦粱录》记载:“都城内外,侵晨满街叫卖楸叶,妇人女子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到了明代,不但“男女咸戴楸叶”,还要做楸叶膏:“立秋,太阳未升,采楸叶熬膏,擦疮疡立愈,名楸叶膏。熬法以叶多方稠。”楸为何物?“楸,美木也,茎干乔耸凌云,高华可爱。”这一树木,早在诗经时代,已经赫赫有名,它当时的名字叫“椅”,与桐树并称,“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秋日里,贵族的清秋夜宴,在高大的楸树和桐树下进行,“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透出的是丰盈、自足之美。先秦时,楸树叫“榎”或“槚”。《左传》称之为“萩”。战国时期《孟子》谓之“贾”。到了西汉,《史记》才开始叫做楸。难怪,宋朝学士陆佃会说:“椿树旺于春,榎树旺于夏,楸树旺于秋,可称‘木名三时’。”“一树高花将冲汉,满枝英气欲薄云。”楸树有“木王”“黄金树”之美称,与东南亚黑檀木、紫檀木及美国枫木等齐名。宋《埤雅》载:“今呼牡丹谓之花王,楸为木王,盖木莫良于楸。”楸树寿命长,在山西省原平市扶苏庙内,一对龙凤巨楸,树龄2000多岁,树胸围13.2米,高35米,被誉为“华夏第一楸”。据说,这棵树中空的树洞,可容纳4个人打牌、嬉戏。在故宫宁寿宫花园,一棵古楸树旁,乾隆皇帝建有古华轩。轩内一个木雕匾额上有“巨擘柏与楸,其年难计数,柏固恒弗凋,楸有枝为伍”数句,这表明了乾隆皇帝的喜爱。轩内还有楹联,上书“明月清风无尽藏,长楸古柏是佳朋”,体现了乾隆皇帝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心境。除了皇家园林,楸树广泛种植于寺庙。尤其在北方,与银杏、丁香、大叶椴相类,成了菩提树的替代树种,其抗弯强度极大,抗冲击韧性较强,综合利用价值很高。“取材为器,其音清和。”隋唐宋元时期,楸木为皇家造办首选用材。宋代活字印刷制版所用字模,也非楸木、梓木不可。《史记·货殖列传》上说:“淮北、常山已(同“以”)南,河济之闲千树萩。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当时的人们,有栽楸树以作财产遗传子孙后代的习惯。至今,中国很多地方,仍流传有“千年柏,万年杉,不如楸树一枝丫”的谚语。楸树是常见的行道树。《洛阳伽蓝记》载:“修梵寺北有永和里,里中皆高门华屋,斋馆敞丽,楸槐荫途,桐杨夹植,当世名为贵里。”说明楸树栽植历史悠久。这样树型优美的树木,文人雅士青眼有加。“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是曹植眼中京洛少年的风光;“弥忆长楸道,金鞭背落晖”,沈炯寄居长安,虽然受到礼遇,但经常“泣沾襟而杂露,悲微吟而带风”,只能借边地的战马,以抒浓浓的乡关之思;“绿杨阴映长楸道,桃杏初花红影小。手扶大白口谈天,得意相欢不知老”,流溢的尽是闲适之意;“马踏长楸道,旗翻细柳营。黄须少年子,仗剑迟功成”,满满的是豪气干云。在古诗中,楸树常常与梧桐、松树并举,称为梧楸、松楸。在《九辩》中,宋玉“白露既下百草兮,奄离披此梧楸”一句一出,秋天的萧瑟气息,弥漫在这一树上。“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李白秋日登上扬州西灵塔远眺,正值意气风发之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呈现的是云蒸霞蔚的大气象。松楸看似有凌霜之志,却因饱经沧桑,多与人事代谢的悲怆相联系。“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许浑为晚唐一大诗家,《金陵怀古》堪称千古绝唱。金圣叹这样评价:“青山似洛中,掉笔又写王气仍旧未终,妙妙!”这一悲伤气氛,还与生死有关。“一柏二楸三松木,白杨柳木胡凑数。”楸树树干通直,木材坚硬,纹理雅致。以楸树为棺木,在先秦曾风行一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诗人常将楸树比喻人才,常借咏楸讽刺时世。唐韩愈《楸树》诗:“几岁生成为大树?一朝缠绕困长藤。谁人与脱青罗帐,看吐高花万万层。”在现实中,被长藤之类的小鬼缠身而阻碍成长者,比比皆是。楸“叶小而早秀”,是较早在夏季浓郁秀美的树木。“楸,小叶日梗,大而散楸,小而散梗。”其叶对生,长长的叶柄,卵圆形的叶子,拖有尾巴尖儿,在清风中飘摇,显得洒脱。随意摘取一片楸叶,撕破,即刻就会闻到刺鼻气味,极其浓郁。“楸,乃外科要药,而近人少知。葛常之《韵语阳秋》云,有人患发背溃坏,百方不瘥,一医采楸叶熬之为膏,敷其外,内以云母膏作小丸服。尽四两,不累日而愈也。东晋范汪,名医也,亦称楸叶治疮肿之功,则楸有拔毒排脓之力可知。”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民间常用楸叶治疗肿疡、发背、瘰疬等病患。《本草纲目》也载:“楸树根、皮煮之汤汁,外涂可治秃疮、瘘疮及一切毒肿。”“楸英独步媚,淡紫相参差。”桃花开过,樱花谢罢,垂柳褪去稚嫩的鹅黄,楸花摆脱慵懒的状态,仿佛就在转瞬间。每年四五月间,暖风吹拂,细雨飘过,楸树三角状阔大叶片,更显得葱茏明洁,苍翠欲滴。更养眼养心的,是那一树树繁花,花团一簇簇相依相偎。其花儿总状花序顶生,排列近乎伞房状,一个总状花序上顶多能缀着十来朵花。花冠淡紫色或淡紫红色,内有两道黄色条纹及暗紫色斑点,呈短粗的钟形。只见那高高的枝头,白色而带紫斑的花朵,轻盈若仙子,清新端庄,不媚不妖,温文尔雅,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舒展着婀娜的身姿,迎风摇曳。“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楸花只有在雨天才会落地,民间有“楸花不落千地”之说。“楸树馨香倚钓矶,斩(同“崭”)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诗人独倚钓台观赏,见到新发的花蕊正稚嫩,尚有几分担心呢!楸的嫩叶可食,花可炒菜或提炼芳香油。明代鲍山《野菜博录》中记载:“食法,采花炸熟,油盐调食。或晒干、炸食、炒食皆可。”也可做饲料,宋代苏轼《格致粗谈》记述:“花叶饲猪,立即肥大,且易养。”“楸树高花欲插天,暖风迟日共茫然。落英满地君方见,惆怅春光又一年。”楸树开花时节,正是一年春尽之时,苏轼伤春、惜春自然是难免的。楸树蒴果细长如线,长可达50厘米,故又名“线楸”或“金丝楸”。难怪,《诗经》中,楸树叫“条”。“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这首诗歌,被认为是“美中寓戒,非专颂祷”。“红映衡门夕照明,翠浮村巷暝烟生。摇摇楸线风初紧,颭颭荷盘露欲倾”,是在中庭纳凉的陆游看到的生动情景。“数酌浊醪留客醉,一编疑义与儿评。须臾散去人声寂,独数城头长短更”,十分契合早秋的气氛。秋深,楸叶落尽,楸树枝干排列有序,垂条如丝,呈现的是落尽繁华后的静美。“北方的风暴/正是楸树的果子,成熟的季节/在黑暗中醒着/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在厩中跺脚。”在遥远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这样吟唱。它是在暗暗积攒力量,等待另一个新春的来临。“梓,楸也。”在古代,梓树和楸树,有时互为指代。“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这树,承载了故乡之喻。“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不知刘翰的枕边,是否有白日的楸叶?西风袅袅秋,离别有了凄凉愁苦之意,“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但“西风袅袅木飕飕”的时节,不管“身在江湖北岸州”,还是秋日汴河虹桥桥头,何尝不能与头插楸枝的诗朋好友,吟诵大好秋色、忆念久别的故土呢?须知,这有乡愁意义的树木,不知曾经带给先人几多慰藉。

文/任崇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