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岗”上门、技能培训、专场招聘、政策托底……长江禁捕退捕以来,长江流域各地在严格落实禁捕要求的同时,多渠道推进渔民安置保障工作,积极帮扶“职业”渔民“转业”。
送“岗”上门:专场招聘为就业牵线搭桥
“看了四五家企业,现场体验各个岗位,我在里面挑选了最适合自己的一个。”不久前,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退捕渔民范信道在县城一家企业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签下了就业意向书。
范信道参加的是永修县举办的退捕渔民“双选会”。这场“双选会”上,当地就业部门带着150名退捕渔民直奔企业现场参观体验,最终共有115人达成就业意向,涉及普工、电工、营销员等岗位。
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展职业介绍、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对吸纳退捕渔民就业的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各地对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退捕渔民,积极开展岗位帮扶,帮助他们实现转产转业。
在退捕渔民专场招聘会上,安徽省安庆市十里铺乡袁江村退捕渔民李国保找到了一份在工厂上班的工作,月薪4000元,妻子则成了酒店的服务员,一个月能拿2800元。“现在感觉上班好,能照顾老人小孩,不用风吹日晒,也不担心血吸虫病了。”李国保说。
在重庆市巫山县,当地也举办了首场退捕渔民专场招聘和政策宣讲活动,通过宣传资料发放、企业现场招聘等方式,为退捕渔民介绍就业岗位,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帮助“上岸”渔民顺利实现转业。
该活动相关负责人表示,转产安置事关退捕渔民的长远生计,既要让广大渔民退得出,也要让他们稳得住、能发展。未来,当地将继续关注退捕渔民就业情况,为渔民与用工企业之间搭建好桥梁,为有就业意愿的退捕渔民提供就业指导。
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助力“上岸”
9月16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首批退捕渔民职业技能培训班正式结业,62名退捕渔民顺利拿到了就业培训合格证书。
不少渔民世代临水而居,以捕鱼为业,转产转业并非易事。为帮助“上岸”渔民尽快找到新出路,今年,人社部下发通知,将长江流域退捕渔民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免费培训范围,根据退捕渔民的培训需求,至少提供1次职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新建区南矶乡渔民邱华清夫妇通过培训掌握了扎钢筋技术,从一名“水上漂”变成了“上班族”。“在这里培训,边学边做,很快就会干了,每人每天300元,上下班还有专车接送,比捕捞还强。”邱华清说。
安徽实施退捕渔民专项职业技能培训行动,对16岁至65岁的未就业退捕渔民,每年提供1次至3次的免费职业培训,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就业扶贫车间等吸纳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的,将按每人每月200元标准给予以工代训补贴,最长可达6个月。
截至10月10日,四川开展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渔民职业培训2164人次。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民强村的梁诚有着30年长江捕鱼经历。他说,退捕后经过政府的培训,他今年1月领到了厨师证,如今靠着一手厨艺在当地一个旅游景区旁开起了餐馆。
政策托底:兜底保障免去后顾之忧
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重庆市万州区,“高峡出平湖”的长江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老渔民熊人建开着船,在长江上来回往返,不过他现在不捕鱼了,而是当起了长江“美容师”,清理江面垃圾和漂浮物。
“我今年58岁,打了一辈子鱼。船对我来说就像农民的锄头,放不下。国家实施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政策,我这个年龄转产‘上岸’不好找工作。现在政府安排我在江上专职清漂,能继续在船上工作,一个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还可以保护长江生态。”熊人建说。
在长江禁捕退捕中,还有一些像熊人建一样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的渔民,转岗就业面临一定困难。为此,各地织牢织密兜底保障网,通过提高社保水平、发放过渡性补贴以及开发公益性岗位等,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
据人社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人社部建立了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实名制动态帮扶信息系统,将努力做到应登尽登、不落一人,对“上岸”渔民全面落实就业和社保政策。
四川已有16480名渔民实现退捕“上岸”,已参加社会保障的退捕渔民达14284人,占总人数的86.67%,其中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4811人,纳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9473人。
在江西,当地向退捕渔民发放为期一年的过渡期生活补贴,专业渔民标准为1.2万元,兼业渔民0.6万元,并给予15年养老保险补助。
专业渔民享受失地农民相关政策,以城乡职工标准进行补缴,政府承担60%,个人承担40%;非专业渔民则按城乡居民最高标准缴纳,政府承担90%,个人承担10%……“有了社保,等我们上年纪了,基本生活也有保障。”江西省湖口县舜德乡屏峰村渔民余建红说。
记者郭强、汪奥娜、周凯、刘海
原标题:送“岗”上门、技能培训、政策托底——看长江“职业”渔民如何“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