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单时挺痛快,收货时却很失望。最可气的是,你实事求是给出评价后,售后还不停地打电话要求改成好评,并承诺给钱补偿。商家不想着好好提高商品品质,而是用这种旁门左道来欺骗消费者。”1月25日,省城市民程婷(化名)谈到最近的网购体验,很是气愤。疫情影响下,程婷想尽量少去商场购物,便在刷视频平台时,购买了一些服饰和家居用品。其中有一款打底裤,在某视频平台宣传时号称加绒保暖,不起球不勾丝高弹力,最后一波清仓处理价格优惠。在视频宣传诱惑下,程婷下了单。“拿到裤子后我高兴地穿了一下,结果很不舒服,而且两天后已经起球了。”程婷便实拍了图片,并根据消费体验,在评价区写下了真实的感受。没过几天,程婷便接二连三接到商家和平台售后电话,说是年底考核,麻烦改下评价,他发10元红包作为补偿。程婷说:“我一听就火了。发个红包就能抵消差评的消费体验?发个红包就让继续纵容商家或平台忽悠更多消费者吗?”无独有偶,在省直单位上班的市民张雪也遭遇了类似经历。她表示,新电商时代,消费者更注重品质和消费体验。无论商家还是直播平台,优质产品才是最好的销售力,平台发力的核心应该回归到产品本身才是王道。现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一些视频平台和直播带货的迅速崛起,超低价格、大额优惠券、丰富的赠品,主播们的实时讲解,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然而,随着直播带货快速发展,潜藏在低价与优惠背后的质量和售后问题早已逐渐浮出水面。采访中,多数消费者反映,网络商品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甚至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现象频发,只有从源头上加强防控、加强监管,才能让网购更安全、更放心。2020年7月,由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正式实施,对直播中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了规定,同时对网络直播营销平台、商家、主播以及MCN等其他参与者,在经营资质、交易秩序、隐私信息保护等方面也有了相应的要求。不久前,《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也及时回应市场呼声,明确直播带货要以显著方式展示实际经营主体、售后服务等信息。记者调查发现,平台方也在为行业健康发展而发力,设立了相对严格的商户入驻审查机制,部分平台还要求商户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作为违约金或给予消费者的赔偿金。然而,还是有不少商家、平台试图用发小额红包改评价的形式蒙混过关欺骗消费者,这不利于制度的执行落实。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市场营销教研室老师王瑛表示,如今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产品过硬、服务过硬的商家和机构才能真正留下来。王瑛认为,网络交易平台应当提高准入门槛,严格审核把关商家资质,要对商家定期评估,对故意刷单和信誉较低的商家督促整改,必要时关闭网店;应当加强对网络交易行为的监管,按照职责分工,把网络销售纳入日常监管体系,加大执法检查的频度和力度,对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商家和电商交易平台连带追责,最大限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加大对不合格产品和销售商家的曝光力度,将不良商家纳入信用监管体系,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本报记者任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