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生活网

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 >

【品味四方】一碗乡愁

时间:2021-03-11 22:02:50 | 来源:太行日报

榆皮面饸饹(资料图片)

◇张素菊

母亲小心翼翼地从墙上取下一个大大的、用葫芦做的容器,掀开用绳子穿着的盖子,倒出一把榆皮面放在和面盆里,和事先准备好的豆面、小粉面搅拌在一起,揉成面团,给全家人做榆皮面饸饹。

这一情景是我30多年前,母亲隔三差五就会做的一件事情。可现如今,在我们家乡一带又悄悄流行起来的、专门配制好的“饸饹面”,又将这一段往日的记忆重新拉回到我的眼前。

前几天,一位从老家来的亲戚,带来了一些做饸饹的面,并特意告诉我,这种面在长子县有一家店铺专门销售,生意特火!惊讶之余,当天中午就让母亲用这种特制的“面”为我们压了一锅饸饹。当母亲把做好的饸饹端上餐桌时,我们带着惊喜品尝了一口:“哟,味道还不错,光滑有劲道。”

“饸饹的颜色发红,里面一定是放了榆皮面。”富有生活经验的父母当即判断出了该面的配方,笑着说,“这不是咱们从前常吃的榆皮面饸饹嘛,没错!就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榆皮面,顾名思义是用榆树的皮加工而成的,在我们村子里,榆树是一种常见树种。过去的年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家户户的白面并不宽余,数量有限的白面仅用于逢年过节改善伙食,或招待客人用。寻常家庭平时想吃饸饹或面条时,是按照面的种类和配比不同,擀成三合面、二合面,或压成三合面饸饹、二合面饸饹。所谓的三合面是用白面、小粉面、豆面按照平均三等份的比例和制,而二合面则是用两份小粉面、一份豆面和制,因纯粹的二合面发脆,缺少黏性,人们在吃二合面时还要另外放一把榆皮面。并且,这种二合面大多时候是用来压饸饹的,因此我们当地习惯叫“榆皮面饸饹”或“小粉面饸饹”。

随着话题的渐渐深入,父亲便向我们讲起了榆皮面的加工制作方法,以及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说从来不曾知道的一些事情。原来,用于加工榆皮面的榆树皮分为根部和树干两部分,因取材部位和时间不同,加工成的榆皮面做成的饸饹也大相径庭。用冬季根部的榆皮面做出来的饸饹色泽发红,有劲道,而用树干部分的榆皮面做出来的饸饹色泽发白,口感也要逊色一些。问其原因,父亲讲:冬季,因树木的叶子凋落,榆树的养分就会回归到根部,因此只有用冬季榆树根的皮加工成的榆皮面才堪称上品,其余的则次之。

因此,一到冬天,闲下来的乡亲们为了解决温饱,便开始靠山吃山,在村前屋后、地头塄边挖一些不成材的、较小的榆树根。挖回来的根经过剥皮、切段、晾晒、上石碾捣、用箩筛等一系列程序,最终才制作成了可供人们食用的榆皮面。那时,每次加工的榆皮面不是太多,母亲便把它存放在一个大大的、用干葫芦做的容器里,然后挂在墙上的钉子上,又防潮又防鼠。不过,在我儿时的记忆里,似乎每家每户都有这么一个专门用于存放榆皮面的葫芦,别的人家不知,反正在奶奶的屋里也挂着这么一个大大的葫芦。

用掺了榆皮面的豆面、粉面压出来饸饹,再配上当时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有的浆水菜,便成了那个时候人们吃厌了玉米面窝窝头、小米饭等,用于改善伙食的首选。若是过年,家里割回点猪肉,再配上用猪肉、白菜或萝卜、豆腐等做的荤菜,那味道更美了。

说到压饸饹,那也是有趣的一件事儿!从前那时候,我们村子里没有现在人使用的专用饸饹床,人们压饸饹时用的是村子里的木匠做的木头饸饹床。这种饸饹床又笨重,且压起饸饹来还特费劲,和面的时候还不能太硬,否则会压不下来。有时候,一不小心面和硬了,母亲便会让我们上到灶台上,坐在用于压饸饹的木头棍上,一人扶着,另一人借助自身的重量往下压。有一次,当母亲坐在木头棍上压饸饹时,竟然因用力过猛把棍给压断了,现在想起来既有趣又后怕。

听着父亲讲了这么多有关榆皮面的故事,我低头看看碗里香喷喷的饸饹,再挑一筷子放嘴里尝尝,顿时觉得,这碗写满了儿时记忆的榆皮面饸饹,其实是一碗浓浓的乡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