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1331工程”是我省上接国家“双一流”建设、下连高质量转型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振兴崛起的重大战略举措,它创造性地把教育优先与创新驱动、人才强省战略贯通起来,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
近日,省政府《关于推动高等教育“1331工程”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出台,这意味着“1331工程”迈向提质增效新阶段。
“1331工程”从1.0到2.0,高校从“我能做什么”到“我要做什么”
“1331工程”是省委省政府部署、谋划、推动的三大创新工程之一。“1331工程”“111工程”“136工程”三大工程协同推进,聚焦创新平台打造、拔尖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创新驱动发展等,为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积蓄动能。
在“1331工程”中,第一个“1”代表“一个根本”,即立德树人;第一个“3”是指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团队,这是“1331工程”的“基础”,也是“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二个“3”是指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战略联盟),这三大“平台”为全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持和强大动力;最后一个“1”是“一个目标”,即产出一批重大成果,其中既包括科研成果,也包括人才成果。重大成果的产出,是检验“双一流”建设的一把标尺。
据悉,实施4年来,“1331工程”共支持建设51个立德树人项目、34个重点学科,统筹支持92支创新团队和122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提质增效是新一轮‘1331工程’的主题主线,是关键词,也是总基调,走内涵式、融合式、创新式的发展战略,力争打造新一轮‘1331工程’的2.0版。”省教育厅副厅长马骏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从1.0到2.0,“1331工程”最大的变化就是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和重大建设方略,更加聚焦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的目标;立地,就是立足山西经济转型对高等教育的需求。‘1331工程’2.0版的发力点是坚持‘项目为王’,将建设目标项目化,同时要求高校从‘我能做什么’向‘我要做什么’转变,主动服务转型、服务山西发展。”
“‘1331工程’实施4年来,对我们学校的学科建设、综合实力提升起到了很大作用。”山西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张天才深有感触地说。
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争取在“高原”上起“高峰”
为了保障《实施意见》的推进,省教育厅起草了配套文件,《“1331工程”提质增效建设规划(2021-2023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未来3年“1331工程”的8项建设计划设定了具体的阶段性目标,要求重点学科“冲击一流”、重点实验室“争先进位”、重点创新团队“打造高峰”,可以说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综合发力,全面提升山西的高等教育质量。
“由于历史原因和区位影响,我省高等教育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面对差距,必须敢于争先,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学科建设上保2进3,在A类学科上实现从0到5的突破这一目标,要自加压力。”马骏表示,“各高校要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科学定位、分层次办学,要一校一面、特色发展。对于冲击‘双一流’的三所高校,要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给予人才、资金等各个方面的倾斜政策,争取在‘高原’上真正竖起‘高峰’。”
张天才表示,目前山西大学的学科建设正在冲击“双一流”。“围绕上一轮学科评估,学校制定了‘2+4+X’学科发展战略,即围绕物理和哲学这两个优势学科,优先支持;重点支持化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体育学4个B类学科;选择其他一些有特色的学科进行重点建设。”
在河北张家口崇礼区国家冬季两项中心,“科技冬奥”重点专项项目组的成员们前不久为越野滑雪和单板滑雪项目进行了服务。他们利用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摄像和定点摄像手段,采集运动员在整个滑行过程当中的速度姿态轨迹和心率相关的数据,使传统的经验化的训练方法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科技冬奥”项目是中北大学丑修建团队2019年获批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除此之外,该校近年来还承担了很多项目,如该校副校长刘俊团队“极端环境下的特种传感与动态测试方法”2018年还获批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1331工程”提质增效,将鼓励更多创新团队出更多成果。“‘1331工程’最后一个‘1’,从内涵上来说是一种奖励机制,就是要通过实施奖补计划,对学校发展、学科建设、科研创造、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团队、单位和学科进行奖励。”马骏表示,“《实施意见》中也明确要求,要把‘1331工程’实施工作作为高校党政班子年度考核、目标完成等的重要指标,实行奖惩。同时在项目上也一改过去的分配办法,采取‘揭榜制’办法来遴选、支持团队、学校建设,真正要以成败论英雄,以成绩比高低。”
坚持产学研用结合的路子,坚定服务我省转型发展
平台建设也是“1331工程”的重要抓手。“1331工程”实施以来,在省部共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等国家和教育部创新平台建设上,我省相继实现零的突破。
2018年12月,由山西大学为牵头单位组建的“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首批59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之一,实现了我省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零的突破。2019年、2020年我省再获批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总数达到6个,位于中西部地区前列。2019年,山西大学“CO
2减排与资源化利用”、太原理工大学“先进金属复合材料成形技术与装备”两个中心双双获批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一举扭转了我省高校在平台上连续10年无突破的局面。除此之外,我省高校还相继获批“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等一批国家部委创新平台。
“这些平台建设的前置条件,我们就提出必须搞破壁,走出校园,所以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要走产学研用结合的路子。”马骏表示,“提质增效阶段,我们要求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研究院实现两个全覆盖,一是技术服务全覆盖,二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全覆盖。要通过‘1331工程’三个平台的建设,服务‘六新’,服务我省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1331工程”牵引下,一批科研成果成功落地转化,高校服务我省转型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太原理工大学于盛旺博士及其科研团队历时6年艰苦攻关,打破国外产品和技术垄断,首创煤层气人工合成大尺寸金刚石,为我省丰富的煤层气资源找到了一个论克拉卖的价值链。2017年,该项目被确定为“1331工程”重点项目。在省委、省政府及学校的共同推动下,华阳集团出资3.5亿元,与学校共同成立了山西新碳超硬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落地转化进入运行阶段。除此之外,更多高校科研项目也实现落地转化,如山西大学与晋城市政府、富士康集团联合启动了光电机产业研究院共建工作;中北大学镁合金车轮扩收挤压、化工废气超重力净化等一批技术在山西转化落地等。同时,全省高校还主动走出校门,寻求与各级党委政府、企业等的战略合作,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拓宽服务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和半径。
“高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好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以我们的努力,以我们的实践,为山西转型发展蹚出新路,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责任。”马骏说。
“作为广大科研人员中的一员,我觉得我们应该有敢想、敢干的信心和勇气,要敢为天下先,在‘1331工程’的支持下,为山西的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张天才充满信心。
本栏目内容源自山西卫视“转型进行时”
本报记者李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