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展示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的清水。 本报记者姚凡摄
改造后的虎峪河河道。 本报记者姚凡摄
夏日的清晨,行走在太原虎峪河两岸,身旁是芳草萋萋、绿树成荫的绿化带,眼前是干净整洁的河道,伴随着微风,令人心旷神怡。很难想象,曾经的虎峪河由于年久失修,水体黑臭、污泥沉积、植物残败、结构破损,成为让人避而远之的黑臭荒地。6月中旬,记者跟随并州生态文明建设媒体采访团来到虎峪河、九院沙河以及晋阳污水处理厂,切身感受太原市通过系统治水,打响了水环境保卫战,创建了因水而美、因水而居、因水而兴的生态格局。“这里环境很好,沿着河边新修的道路散散步,感觉空气很清新,虎峪河的改变让老百姓感到幸福。”记者在虎峪河边偶遇带孩子玩耍的李婷。李婷告诉记者,曾经的虎峪河污水横流,由于河床较窄,两岸居民直接把生活垃圾扔到河道里。特别是在雨季,上游河道冲下来的物品五花八门,旧衣服、腐烂的木头,甚至还有废旧的轮胎。今年73岁的杨明亮是白家庄矿的退休工人,一家四代都是煤矿工人,世代生活在西山,他见证了西山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变迁。“做梦都没有想到,西山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河道两岸新修的快速路,拉近了西山与市区的距离,我们也真正融入到城市发展当中。”杨明亮高兴地说道。杨明亮告诉记者:“以前,河道两边是狭窄的小路,道路上没有照明系统,晚上漆黑一片,人看不见车,车也看不见人,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如今,道路宽敞,路灯明亮,夜间出行条件明显改善。不仅如此,以前从市区到杜儿坪矿区需要1小时20分钟左右的车程,现在只需要20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记者了解到,今年太原市投资25.0464亿元实施了虎峪河和九院沙河11.9公里的西延工程,该工程是西山地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通过系统的治理,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已变身“绿色长廊”,防洪能力得到提升。“‘两河’西延治理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黑臭水体消除的‘最后一公里’,两岸建设了无灯控快速化道路,配套了市政综合管网,设置了沿河景观带,极大地改善了沿河两岸的交通条件,提升了沿河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了区域群众的生活品质。”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负责人张志伟说道。治水又造景,把家安放在大自然中,让生态宜居成为西山发展的目标。在九院沙河边生活了几十年的居民陈桂枝说:“沿河小公园成了我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在家门口就能赏景、健身,这种改变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受益。”张志伟说:“在河道治理的同时,通过科学规划,不仅设置了沿河景观带,还在道路条件较好的地段建起了沿河小公园,为老百姓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的场所,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幸福感。”城市治水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之举。据太原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提供的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监测数据显示,1-3月份,全市6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中,水质达标率100%,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这不仅得益于太原市实施“九河”综合治理,也得益于太原市完善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在太原南部的晋阳污水处理厂内,除了少数地面建筑,厂区被高低植被和湿地覆盖。在地下,整套污水处理设备一刻不停地运行,确保稳定达标的清水由此排入汾河。“太原建成区基本消除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年底前,我们将完成晋阳污水处理厂二期16万吨/日扩容工程,启动城北地区北郊污水处理厂8万吨/日扩容改造工程,真正实现城市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太原市排水管理中心负责人宋正光介绍道。宋正光说:“目前,太原建成区每天产生生活污水约90万吨,建成区建成投运的生活污水处理厂共有7座,设计处理能力达127万吨/日,实现了城市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在城市扩容背景下,预计到‘十四五’末,太原建成区污水处理能力可达171万吨/日,将进一步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承载力。”让城市更宜居,让生活更美好。太原正在绘就一幅绿色生态的美好画卷。
本报记者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