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山西新闻7月12日电 村道平坦整洁,房屋绿树掩映,乡村小院幽静雅致,百花簇拥,相映成画。在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中,山西省长治市潞州区下大力气持续抓好环境整治,促进产业发展,推进乡风文明,描绘出一幅乡村振兴的时代图景。
治“六乱”提升乡村“颜值”
“全村环境大提升,颜值大变样!”潞州区堠北庄街道七里坡村村民高兴地说。原来,这段时间村里大力开展治“六乱”工作,清理拆除了村里不少破旧大棚,连村里的残垣断壁也被修缮一新。不少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也逐步增强,自觉加入到“六乱”治理中,自行清理房前屋后堆积的垃圾和各种杂物,一起建设美丽家园。
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潞州区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六乱”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攻坚行动中,潞州区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聚焦重点区域,明确整治目标,以区为战、以村为体、以户为基,对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等区域全覆盖,重点加强对环湖路沿线10个村庄的环境治理,通过“拆、清、整、绿、建”五措并举,大力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六乱”问题,着力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人居环境。
潞州区以省旅发大会为契机,扎实做好环漳泽湖跑道两侧200米可视范围内景观种植,开展环湖农村人居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导向,一村一规划,突出乡村特色风貌。在老顶山、塔岭山沿线和环漳泽湖沿岸实施“一线一环”工程,打造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样板示范村,辐射带动全区130个行政村。
兴产业培育现代农业
在北石槽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数十名工人在300多亩的花田里忙碌着。菊花地里也套种上了葡萄苗,明后年挂果后还可以增加新的经济效益。北石槽村通过采用这种经济林与中草药套种的模式,大力推进经济作物园区建设。目前,已经发展成为1100多亩的农业经济种植园区。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潞州区不断在培育现代农业新业态上求突破,充分发挥余庄植物工厂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着力打造堠北庄种植片区,老顶山沿山中药种植片区、环漳泽湖乡村旅游片区。依托东山西水资源禀赋,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布局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加快推进长治市滨湖植物园培育中心、王村小米加工厂、中草药种植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
“旅游+产业”战略被提到新的高度,太行湖水利风景区3A级景区创建紧锣密鼓,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正在科学谋划与精心打造当中,“潞商古道、休闲田园”的旅游品牌初步形成。老顶山沿线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红红火火,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让环境更加优美,农家乐经济效益明显提升,为老百姓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促融合推进城镇化发展
走进梁家庄城中村改造项目施工现场,数台塔吊正在轰鸣作业,工人们正在赶工期、抢进度。该项目是潞州区城中村改造重点工程之一,项目总投资10亿元,包括回迁楼和商品楼两部分,总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可让梁家庄村279户村民搬进新居。
城中村改造,是“民心工程”,也是“德政工程”。近年来,潞州区始终把城中村改造作为一项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品位提升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着力破解融资、土地、手续办理三大瓶颈。相关部门主动作为,创新服务,集中精力支持项目快速推进,着力为项目提供全程化、保姆式服务,极大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创造了更多发展条件和就业机会,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通过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文明社区,达到人居环境、生活水平、管理秩序、配套设施、社会保障等与城市深度融合,助推城市功能区块转型升级,真正建设成为宜商、宜居、宜生活的美好家园。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潞州区充分释放主城区内核效应,建设全市城乡融合样板区。重点抓好滨湖区、高铁片区、长北干线、潞泽大街等重点城建任务的相关征迁服务保障工作。加快实施小神、梁家庄等村的城中村改造和天晚集、长丰两个片区棚户区改造。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构建城乡融合的现代交通网络。城乡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医疗卫生、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使农民生活更殷实,幸福感获得感增强。
展新颜树立文明新风尚
潞州区积极开展“厕所革命”、“垃圾革命”、“生活污水革命”,以创建“家园美、田园美、生态美、生活美”为目标的攻坚战,正在使农村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大辛庄供水站易地搬迁和马厂镇安阳村、老顶山街道漳沂村农村饮水改造等工程,解决了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启动浊漳河南源下秦至余庄段生态修复工程;垃圾分类行动在广大农村深入推广,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效果初步显现;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项目的推进,将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为周到便捷的服务。
乡村振兴好不好,要看乡风好不好。潞州区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完善“一约四会”“一墙三榜”,实现了管理有制度、办事有流程、学习有榜样,陈规陋习有效遏制,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在乡村管理方面发挥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让文明新风扑面而来。(董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