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四部门印发《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其中“不得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等食品经营场所”的要求引发广泛关注。“小卖部退出校园”之所以备受社会关注,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有些校园小卖部、超市存在售卖不合格食品现象,是校园食品安全的隐忧所在;二是多地出现校园小卖部、超市招租金额过大现象,显然为这些“天价经营权”买单的也是学生。校园小卖部里花花绿绿的零食,是不少人学生时代的共同记忆。但不知从何时起,一些校园小卖部不仅售卖高盐高糖高添加剂的垃圾食品,而且高价出售低质商品,有的甚至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卖起“盲盒”、博彩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玩具物品。不择手段逐利,不但推波助澜引导孩子形成盲目消费、过度消费等不良行为,而且给孩子健康造成潜在隐患,严重背离了设置小卖部为校园生活提供便利的初衷。事实上,“管好小卖部”只是保障校园消费安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健康消费方式,加强消费知识和消费观念教育。消费教育不仅仅意味着教会孩子“钱怎么花”,还要与人的价值观紧密相连,涉及以后怎样立身行事的大问题。因此,应进一步把强化消费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从根源上做好消费教育工作,培养孩子科学健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
撰稿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