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在河津市南桑峪新村宽敞的小区广场上,村民们正伴随着节奏欢快的舞曲跳着广场舞。在小区广场的两侧,一排排橘红色的住宅楼整齐划一,小区道路干净整洁,在两旁绿化带已挂满果实的石榴树下,三三两两的村民正悠闲地聊着天。“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一生都在大山里辛勤劳作的乔贵堂,如今穿着体面,走路都带着一股风,今年59岁的他,已不再土里来地里去,而是在河津市区一家物流园区做厨师,月收入3000余元。近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我省首个由采空塌陷区整体迁往城市的村庄——南桑峪新村,实地探访了这个昔日的采煤塌陷村,以及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的农民,从裂缝窑洞到舒适楼房,从离乡打工到守家就业的幸福“搬迁”之路。实现整村搬迁解决村民住房问题地处吕梁山腹地的河津市南桑峪村是一个典型的采煤塌陷村,方圆8公里的山梁上,住着735户人家,2500多口人。长期超常规、大规模的煤炭开采,造成这片区域地质塌陷、水源枯竭,南桑峪村90%以上的地下成为采空区,85%的房屋断裂倒塌,住房成了村民们最闹心的事。村民柴错转说:“在南桑峪村,因为采煤塌陷,几乎每一家的墙体都会有裂缝,严重的裂缝拳头都可以伸进去,晚上睡觉时能听到房顶掉土渣的声音,天天提心吊胆就怕房子突然塌了。”因此,整修不断破损的住房是村民开支的“无底洞”,住房条件也成了村民娶不上媳妇的主要因素。“村民有点钱就去补危房,哪还有多余的钱干别的?这样的条件,哪家的姑娘愿意嫁进村里来?”看着村民们整天为修补危房而折腾得精疲力尽,作为河津市人大代表、南桑峪村党支部书记的王国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一定要想办法,全村搬迁!”于是,从2008年开始,为解决资金难题,在王国清的努力下,通过争取国家资金、企业赔偿和集体投入等办法,同时,王国清也放弃了在运城空港开发的项目,抽出2000万元用于村庄搬迁工程启动,总共筹资1.9亿元,在地方政府支持下,取得原属米家湾村的河津市郊部分土地建设南桑峪新村,实施整村搬迁。目前,南桑峪新村建成住宅楼22幢、老年公寓一幢、休闲娱乐广场两个、老年活动中心和书画室各一个,全面实现村民整体搬迁入住。如今,搬进新家的村民再也不会因为房屋倒塌而烦心,实现了从“农民”到“市民”的华丽转身。村民贺杨砷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自己的新家有103平方米,在收房的第二年(2014年),贺杨砷就娶了媳妇,如今这个已有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如果没有这套房,我不会这么早娶媳妇。当时花了60000元,每平方米不到600元,现在附近的商品房都卖到每平方米6000多元了,而且物业费、暖气费由村委会承担,一分钱不用出,住得很舒心,最重要的是安全,每天都能睡个踏实觉。”做好三大产业帮助村民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全村735户村民已经全部顺利搬迁,然而新的问题又异常严峻地摆在面前。“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进了城,住上干净舒适的楼房。人倒是体面了,但今后的日子怎么过呢?收入从哪儿来呢?这是村民普遍担心的。”王国清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村民最担心的就业问题,也是村委会思虑最多的、最迫切解决的。于是,王国清与村委会共同商议后,最终决定,要做好三大产业(促就业、强产业、帮创业),解决村民的安居乐业问题。据了解,整体搬迁进城后,南桑峪村2800余亩耕地已基本流转,在退耕还林的同时,村民们还在旧村栽种了核桃、花椒等。王国清说:“把乡亲们迁出来,就是让大伙留得住、发展好,过上幸福生活。”为了帮助村民们在城里就业,村里成立了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务派遣公司,一方面联系城里的宾馆、饭店和工业企业,组织村民集体就近务工,另一方面,村委会出资组织村民到太原、西安等地学习电焊、开挖掘机等专业技术。42岁的村民贺选军,通过村里开展的带薪培训学习了煤矿检修技术,并在河津中大海圣公司当起检修工,他说:“之前没有技术只会打杂,后来参加了村里的培训,每天还发10元补助。经过三个多月学习,不仅成了技术工人,月收入也从打杂时的3000元直接涨到5000元。”32岁的贺杨砷,不仅开了一家设计公司,还在网上开了一家专卖服装的网店,安排了6个村民来上班,人均工资在5000元左右。56岁的师变样,在山里时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如今成了一名保洁员,白天上班,晚上在广场跳舞。她说:“现在也和城里人一样上班,一样赶时髦,这辈子没白活。”据王国清介绍,截至目前,由村集体成立的劳务派遣公司,通过举办带薪免费技能培训,已让500余名村民熟练掌握了电焊、矿山设备维修、挖掘机等一技之长,实现了从“市民”到“工人”的华丽转身,并全部输送到河津、运城、太原、西安等地就业,月收入平均增加了2000余元;由王国清出点子、想办法,目前已引导40余人自主创业,一家家饭店、服装店、理发店、汽车修理店开了起来,红火的生意还带动了100余名村民就业。
山西晚报记者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