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几年来,神池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秉承“基地化承载、品牌化带动、台账化管理、常态化培训”的科学理念,为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
基地化承载。神池县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位于神池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2014年开工建设,占地35亩,建筑面积8900多平方米,总投资2700万元,201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全市规模最大、设施齐全的实训基地。通过持续完善,由当初开设的农机和冷榨胡油两个专业发展到电焊、农机、汽修、冷榨胡油、农产品保鲜、制冷等22个专业,不断完善培训服务功能,实现了培训基地化。今年以来,基地有效实施“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培训,集中开班51个,培训2283人。
品牌化带动。立足全县产业特色,注重培训实效,优化专业结构,精心打造地域品牌,在过去已形成的“神池饼匠”“神池辅警”“神池保姆”等品牌的基础上,结合全县百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县和特色农牧产品,打造风电运维管理工、光电运维管理工、神池肉羊屠宰分割工、神池芥菜腌制工等特色品牌,实现了培训品牌化。截至目前,培训就业风电运维工103人、光电运维工137人,走出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专业服务、品牌带动的新路子,培训人员年人均增收6000元。
台账化管理。为了做实做细培训工作,建立了“一班一册、一人一档”精细化管理台账。做到训前有规划、训中见实效、训后有跟踪。形成了“培训、持证、就业、增收”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技能培训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提升培训管理质量,确保各项培训制度落实到位、学员合格率和取证率顺利达标。
常态化培训。及时摸排群众培训需求、随时登记、实时开班。采取集中与分散、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培训主体不分脱贫劳动力和非贫困劳动力,16周岁以上身体健康人员均可培训;技能等级常态化提升。做到了天天学技能、月月开设班、常年有培训,实现了应培尽培的目标。
下一步,该基地将继续把“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提质增效工程作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容,为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更大作用。(本报记者 冯晓磊)